文物沃土上的老黄牛

——记新宁县文物局副局长曾德华的事迹

【时间:2012-09-03 09:33】【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他,是新宁文化战线的一名普通老兵;他,是文物沃土上的一头老黄牛。

  他的名字叫曾德华,主持新宁县文物局全盘工作的副局长,今年59岁。自从2003年从事文物工作以来,他十年如一日,辛勤地耕耘着。

  为了发掘文物,他像老黄牛一样锲而不舍

  他有牛一样爱岗敬业、知足感恩的心态。

  当年组织把他调到文物管理所时,他已50岁。在接到调令的那一刻,他在心里默默地想:这是组织对自己的特别关爱,自己要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工作,以突出的业绩回报组织。

  他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

  “曾局长,你的身体不好,这么热的天,还是回办公室去吧,这里有我们呢。”2011年8月的一天,在新宁县崀山镇“白面寨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反复劝说曾德华。

  8月的白面寨,酷暑难挡,43C°高温将发掘现场的岩石炙烤得灼热,空气中翻滚着腾腾热浪。

  汗流浃背的曾德华一边用毛巾抹汗,一边沉着地说:“放心吧,没事的,我这把老骨头还扛得住!”

  听到这几句话,几个同事都不禁喟然。因为他们知道老曾这几天患了严重感冒,又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与他同龄的同事朋友,绝大多数已经赋闲在家。而他,从8月6日省考古研究会专家抵达新宁发掘以来,就经常守在发掘现场。

  此次挖掘历时37天,出土2000多件极具研究价值的彩陶、石纺轮、陶纺轮、水稻种、骨针等,不仅首次在湘西南发掘出彩陶和稻种,而且在省内首次发现了带有刻划纹的高领罐,填补了省内研究的空白。

  2007年5月14日,他接到群众举报,在马头桥乡至回龙寺镇的公路扩改工程中,意外地出土了宋代多角坛文物,他当时就敏感地判断该路段埋藏文物的可能性较大。

  于是,他一边立即报告上级文物部门,请求派人前来发掘;一边就考古发掘事宜找公路建设指挥部领导商谈,要求暂停公路施工,并迅速研究制定详细发掘方案。后经邵阳市文物局重点调查和小型试掘,在施工线路上发现了宋代墓葬和汉代墓群,并出土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为了收集文物,他像老黄牛一样孜孜以求

  他有牛一样脚踏实地、百折不回的韧劲。

  新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新石器文化遗址到古夫夷侯国文化,从晚清将星遗址到民国革命遗迹,从民居建筑到摩崖石刻,从书画手卷到器物用具都留下了大量的文物。

  有些已经被收藏,而更多的散逸在新宁大地上,就像散落在文化园里的珍珠,需要文物工作者去找寻收集。

  2006年8月15日,新宁县委机关大院翻修,在一栋老房子的地基下挖出了一坛铜钱和玉器。施工的老板和民工如获至宝,一哄而抢。

  等到文物工作人员闻讯赶到现场,当事人都矢口否认。在反复做工作无效的情况下,曾德华向县公安局报案,并联系相关单位将工程款封冻。

  最后,在多重压力下,捡拾铜钱的工程老板和民工主动将667枚文物归还,有效防止了国家文物流失。

  2008年,新宁县万塘乡一位刘姓村民在挖建沼气池的时候,先后挖出了铜盆、铜桶、铜镜、铜锅等文物。该村民将其中两件文物拿到邵阳市古玩交易市场进行询价,许多文物贩子闻讯赶到他家意欲抢购。得知这一消息后,曾德华迅速带着工作人员赶到村民家中,反复宣讲文物保护的法规。

  他在做工作的时候发现,该村民家境非常困难,并且有两个病人长期卧躺在家。于是,他积极与民政部门联系,反映实情,得到大力支持,很快按政策将两个病人纳入农村低保。

  面对他的真情相助,该村民非常感激,二话没说就将文物全部上缴。经鉴定,宋代铜桶、铜盆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弥足珍贵。

  为了保护文物,他像老黄牛一样不惧风雨

  他有牛一样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

  “如何面对文物保护的新形势?如何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呢?”自从跨入文物保护管理行列,这两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曾德华心头。

  新宁县黄龙镇有一座古窑,修建于宋代,属于地方官窑,曾出土了大量的青花瓷器,对研究湘西南地区瓷器的发展演变历史具有重要的坐标价值,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县里通过招商引进一个投资项目,准备在古窑旁边修建电站。按照电站的设计规划,电站蓄水将会淹及该古窑。一边是文物保护,一边是县里的重点招商项目,曾德华苦苦思索着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他的积极争取下,最后双方达成一致:由电站建设方出资在古窑外围修建一条足够长的防水堤,用于文物保护。这一创造性的办法,使文物保护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迎刃而解。

  2008年,一家旅游公司在开发白沙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宛氏宗祠的时候,用水泥将部分青砖墙面进行粉刷,造成文物原状发生了改变,违反了《文物保护法》的规定。

  5月28日,他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要求停止对宛氏宗祠施工。当时,宛氏宗祠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红色旅游基地,并决定在7月1日正式向游客开放。一边是布展工作心急火燎,一边是针锋相对要求停止施工。文物部门和旅游公司互不让步,处于僵持状态。

  不少人做他的工作:“不就是一堵旧墙,有必要那么认真吗?”他据理力争,掷地有声:“这不是一堵简单的墙,这是文物!”

  后经多次协商取得积极成效,开发商主动配合,按要求铲除全部水泥粉刷,恢复青砖墙体原貌。

  为了展示文物,他像老黄牛一样奋蹄前行

  他有牛一样埋头苦干、敢于挑战的勇气。

  2007年,崀山申遗如火如荼,县领导要求文物部门将坐落在辣椒峰景区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宗祠进行高标准修复。接到任务后,他迅速组织申报资料,积极筹措资金,联系施工单位。先后五上长沙,向省文物局汇报,请求上级支持。最终省里就将刘氏宗祠纳入重点支持项目,安排专项保护资金126万元。

  为赶进度,他三天两头往刘氏宗祠跑。面对施工单位人手少的境况,他二话没说,捋起袖管,卷起裤脚,主动当小工,挑沙子、斡水泥、拌灰浆、递木料、拉墨斗、上油漆,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历经200天的“白加黑”工作,修缮一新的刘氏宗祠展现在世人眼前。只见楼台雕栏玉砌,壁画栩栩如生,所有物件修旧如旧,让人感觉通过时光隧道,恍如穿越到了烟云晚清中。

  新宁县库藏文物丰富,但很多人怕担责任,将文物束之高阁,从不拿出示众,使珍贵文物养在深闺人未识。

  为了让更多的文物展现价值,他积极主张文物走出库房,在天地间大放异彩。经省文物局批准,将出土于崀山外围景区,全国稀有、价值数千万美元的“商龙柄兽面纹铜壶”(又称“夔龙壶”)借给湖南省博物馆进行展出,新宁文物一鸣惊人。

  后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商龙柄兽面纹铜壶”赴美国纽约,参加为期半年的“长江中下游青铜器展”展出,引起文物界轰动,

  通过外借方式,新宁的国家级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台,走向世界,充分展示了自身的价值和风采,深受国内外青铜器专家的青睐和赞誉,也极大地宣传推介了崀山。

  十年来,曾德华以老黄牛的拼劲,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文物事业。

  面对成绩,抑或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他总是淡然以待。他在工作笔记本上郑重写道:“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2013年,他将迈向花甲。而今,他虽只是一名股级干部,但仍像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文物保护的沃土上辛勤耕耘,记载不朽,传承文明,书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丽篇章。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