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章:与书为伴的农村留守老人

【时间:2014-07-07 15:47】【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老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是个十足的读书迷,已经八十高龄,仍然每天痴迷于看书弹琴,乐此不疲,孜孜不倦。他每天深居简出,终日与书为伴,舍不得吃穿,买书却从不吝啬花钱。

  他就是我的老家堂伯刘文章,隆回县高平镇坳下村一位留守老人。刘文章喜欢看书,曾听父亲说起过,心存无限敬意,却一直没能拜访他老人家。

  “到你文章伯家去看书么?他那里有好多书呢。”7月4日下午,父亲看到我无聊的样子,对我建议。我开始不以为然:“要看书,网上多的是!”让父亲自个儿先去。后来想了想:是啊,反正呆在家里没事,电脑被几个小朋友霸占着,上网是不可能的,还不如去文章伯家去看看究竟。于是我拉着在家乡当教师的大哥,由他头前带路,去文章伯家。

  文章伯家不远,相距不足百米,穿过低矮的灶屋,进入琳琅满目的餐厅,文章伯正在跟父亲饶有兴味地聊着他正在看的一本书《红色大本营延安》,父亲似懂非懂地边听边点头。

  走进文章伯家,看到他那间有点潮湿且窗棱上挂满了东西的小屋里(既是书房,也是餐厅,还是客厅和琴房),到处堆满了书,饭桌兼书桌、琴架上摆满了书,坛坛罐罐上层层叠叠磊满了书。我顿时萌生了一个念头:像文章伯这样喜欢看书的人在农村如今是太少太少了,何不即兴对他老人家做个采访?于是我当即拿出手机先拍了几张“书房”照片,然后与他随便地聊了起来。

  刘文章说,他从2003年订阅《中国老年》杂志开始,至今一直未间断过。因为订阅杂志和买书,平均每年花费120元以上,最多的一年是2011年,他花了400多元买书,其中一本《红墙见证录》(上中下三册)就是260元。近些年来,他订阅的杂志有《养生与保健》、《杂技与魔术》、《保健与生活》、《健身科学》、《老年世界》、《益寿之友》等等。刘文章觉得报纸不便于保存和收藏,除订了一份《文萃周报》外,其他报纸都没有订。

  除了老友来找他聊天,刘文章每天坚持上午看书,下午先看一会书,再弹一会琴,晚上主要看电视,了解国内外的新闻时事。遇上赶场(集)的日子,他一般也会去走走,看看,顺便带点生活必需品回来。

  刘文章出生于1934年3月15日,是村里的低保对象和留守老人。他膝下无子,几个女儿出嫁后都不在身边。作为一个吃低保的农民,一位留守的八旬老人,他买书的钱从哪里来?笔者有些好奇。“我是靠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订杂志买书的。”刘文章说,“别人买鸡买鱼买肉,我就呷小菜,买别人丢了不要的菜。”只有女儿女婿回来看他时,刘文章才能打个牙祭,吃到肉和好菜。

  一个农村的留守老人为什么如此痴迷于看书?“因为寂寞,看书可以打发时光!”刘文章坦言。因为一个人在家,女儿女婿都在外打工,没人陪伴,而看书可以赶走寂寞,打发时光。他说,看书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帮助他解决一些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当然,刘文章喜欢看书,也与他早年的教师经历有关。1971年刘文章被村里聘为小学教师,教过一年书,后来因为只读过4年小学,感到知识不够而主动辞职。

  刘文章说,全国的省会城市和各省的地图他都了然于胸、非常熟悉。村主任听说后不信,当场考他“银川是哪个省的省会城市?”刘文章脱口而出说出了答案。

  除了看书,刘文章特别喜欢艺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因为对艺术的热爱,他参加了村里的乐队,是一名很好的锣鼓手,每年给他带来了1000-3000元的收入。有一次隔壁村里老(死)了人,唱歌的人临时来不了,他自告奋勇顶了上去,一首《打猪草》唱完后,在场人都说好:“没想到您还是唱歌的高手!”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一把电子琴,弹琴是他每天的功课。聊着聊着,刘文章特意为我现场演奏了他的琴艺,一连弹了好几曲,如醉如痴,意犹未尽。一个个琴键在他的指缝间流出了动听的乐曲,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刘文章还喜欢旅游,在老龄协会的组织下,他先后去过冷水江的波月洞、新化的梅山龙宫、隆回的云雾山、魏源故居等地。

刘文章谈读书和艺术

刘文章在弹奏电子琴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