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抗战亦英雄
——访著名青年作家李晓敏(菜刀姓李)
2013年9月26日,李晓敏在北京参加第8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人物简介】李晓敏,笔名“菜刀姓李”,男,邵阳人,1979年生,中国作协会员。毛泽东文学院10期、鲁迅文学院第四期网络作家培训班、第18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当过工人、报刊编辑,在报刊发表各类作品百余万字。现为长沙市作家协会和浙江横店影视制作公司签约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遍地狼烟》、《举报》、《我的民国》等。获首届全国网络小说创作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政府网络出版物奖,并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中,长篇小说《遍地狼烟》的网上总点击4000万,实体书销售10万余套,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及3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
中 瑜: 晓敏,你好!在读了你的《遍地狼烟》和《遍地狼烟 2 》之后,我就想跟你聊一聊抗战小说。可以说对你的采访是一个迟到的采访,请你勿以迟为辞,向广大网友讲一讲你的创作经历。
李晓敏: 好的。
中 瑜: 你的《遍地狼烟》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好看的“狙击手”题材小说,读了之后,让人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请问你这部小说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动笔的?当时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李晓敏: 2009 年的清明节,我委托长沙的朋友专程代我前往湖南革命陵园,给一位叫刘守玟女孩献花。她是一名湖南抗战女兵,1937年隐瞒着家人,辍学跑去参军,第二年战死在徐州,牺牲的时候只有18岁。70年后的今天,因为媒体的报道,她的遗骸终于被运回家乡。从徐州荒郊坟头的年年柳色到魂归故里,相比更多埋葬于荒山野岭的无名忠骨,她是幸运的。黄永玉在沈从文的碑文上写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战死沙场和回到故乡。两种不同的悲壮存在,却殊途同归,令人唏嘘。
这件事情对我震撼极大,开始让我对人的灵魂的共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就是这件事,我决定写一本书,让我的笔触返回到那些人生活的年代,让热血进行一次交融。
中 瑜: 小说创作很顺利吗?有没有遇到过迷惘与困难?如果有的话,你又是怎么突破的?
李晓敏: 2009 年,我辞掉了报社记者的工作,开始专心地写这部近60万字的小说,我的很多亲友都表示不理解,在专职写作这本书以前,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深圳和南宁做过近三年的自由撰稿人,稿费收入虽然不稳定,但也基本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现在我再度辞掉了工作,谢绝了合作的报刊约稿,背水一战。当然,闭门造字使人更容易绝望,更容易自我。当小区物管人员很礼貌地敲开家门,我才知道自己依然逃脱不了生活的压力。
古龙说:为了等钱吃饭而写稿,虽然不是作家们共有的悲哀,但却是我的悲哀。是的,这也是我想说的话。说白了我是一个无产阶级者,必须承受物质生活给我的压力。
中 瑜: 很多人以为作家是靠政府养出来的,而你以自己的行动开辟出了新的途径,也就是靠市场,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请问 你是怎么想到这条以文谋生的路?这个时代有很多赚钱的机会啊?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了呢?
李晓敏: 首先是热爱,我热爱写作,那么我就坚持一条道走到黑,所以这么多年我能熬过来。在任何一个行业混,不能坚持到底的人是很容易被淘汰掉的。
中 瑜: 《遍地狼烟》完成之后,你是怎么把它推向市场的?
李晓敏: 这本小说才上传六万字,新浪网签下了它的电子版权。没过几天,十来家出版社的编辑和国内知名影视公司也先后联系我想签下这本书的实体出版和影视改编……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在网络发布不久,点击量突破千万;区区几万字的内容,电子版和书稿分别被新浪网和江苏文艺出版社签走,随后,浙江横店影视制作公司捷足先登,高价签下了《遍地狼烟》的影视改编权;小说从四万多部参赛作品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首届全国网络小说创作大赛的一等奖;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也分别推出了这本小说及我个人的专题;然后获得国家出版新闻行业最高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我被动的接受和完成,主要的推广工作由新浪网来做了。
中 瑜: 《遍地狼烟》问世之后,同时被改变成了电影和电视剧,这在永州文学史上还是首次,在湖南也不多见,请问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李晓敏: 说真话,没有太多的惊喜。除了收到出版社寄来的第一批样书时,拿着自己的书,很是开心了一下。
中 瑜: 你觉得影视表达出来的画面与你自己想象的画面有多大差异?
李晓敏: 关于影视与原著小说的关系,是所小说被改编的作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小说所要表达的东西,影视作品基本只能通过图画和人物对白完成,两者不可能完全契合,多少会有遗憾。
中 瑜 :尤其是《遍地狼烟》还入围茅盾文学奖,这在网络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后来又止步了,请问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小说入围茅奖的?
李晓敏: 茅奖首次将网络文学接纳进参评对象,姿态意义强于实践操作。它表明,茅奖不再只是传统文学圈内人的奖项;不过,按照他们那一套评选,网络文学不会有任何机会。因为用传统文学的标准来衡量网络文学,是不公平的,我一直在呼吁,与其强求双方彼此适应,倒不如另立门户,诸如可以增设网络文学茅盾奖,或者叫茅盾文学网络奖。只有为网络小说单独设立评价体系,网络文学才能真正拥有地位。好在近日我在中国作协方面听知,中国作协已经在筹备一个全国性的网络文学奖了。这是好事。
中 瑜: 我读了你的三部小说《遍地狼烟》、《遍地狼烟 2 》和《我的民国》之后,感觉到你这三部小说有一个特点:故事精彩,悬念丛生,而且都是英雄与美人的情感纠缠。在你看来,这是你的艺术特色吗?
李晓敏: 故事是王道。我一直坚持这个,再好的小说,没有精彩的故事支撑,那小说就不会赢得读者的支持。“好看”,也是网络小说最大的特点,说到底,网络小说更像是通俗文学,一部作品,要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是很难的,网络作家在自身修为还不够的前提下,用故事弥补和取胜,依然不失为上策。
中 瑜: 尽管你的小说在情节上安排得很周到,但是有的读者认为,懵懂的牧良逢爱上唐副旅长的遗孀柳烟,尤其是站在后者的角度来讲,是不可能的。你觉得这种评价是否有道理?
李晓敏: 这就是两性问题,应该留给擅长写情感的作家去问题了。
中 瑜: 你的作品有不少中国古典通俗文学作品的痕迹,请问你喜欢哪些中国古典通俗文学作品?
李晓敏: 中国的演义小说对我的影响很大,如“三言两拍”,《聊斋志异》、《隋唐演义》、《后唐传》这些作品,你可以在里面吸收很多东西。
中 瑜: 请问你是否喜欢武侠小说?我看你的《我的民国》里,有不少情景描写有些古龙和金庸的痕迹,例如上册第 70 页“冷夜,长巷,孤人。”第 156 页“黄昏,日落,风起,大地苍茫”像古龙的语言,而第 76 页对雪的描写有些像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的场景,你认为是这样吗 ( 巧合吗 ) ?
李晓敏: 我是古龙和金庸的铁杆粉丝,一个作家对读者和另外一些作家是有影响,我理解为这是他们对我的影响。古龙的武侠小说意简言赅,意境深远,我喜欢这样的文字表述。
中 瑜: 除了金庸和古龙,还有 有哪些作家对你有影响?主要好在哪些方面?
李晓敏: 余华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方方、邓一光、迟子建等人的作品对我影响也很大。余华的语言很灵活,像水一样在流,别人的水可以在一个容器里流动,他的水可以在空气里流动,就像我第一次看到古龙的小说一样。
中 瑜: 比较而言,哪位作家对你的写作艺术影响最大?
李晓敏: 我在好些年前的《清明》还是《十月》杂志看到一篇叫《夜行者》的小说,作者叫刘一,我直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他用第一人称不愠不火地讲自己的故事,就是他怎么在北京生活,工作,在北京遇到了什么事情,小说把人物的心理说得非常透。那种架构,那种故事、那种自由感和个性化的文字对我启发很深。有几年我都把那篇小说带在身边,南征北战。
中 瑜: 你是否满意自己的创作?在你看来,小说写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叫好小说呢?
李晓敏: 我基本上满意自己的创作。个人的理解还是比较简单,就是好的小说要能直指读者的心灵,哪怕仅仅是情绪上短暂的悲愤或者喜悦,作品若不能给读者一些情绪上的冲击的话,肯定不是好小说。
中 瑜: 作家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容易成功。一个作家要写什么不要写什么与个人的阅读、经历、趣味有关。一个好的作家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写的东西,其次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你的东西就能写好。你找到了自己适合写的东西和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了吗?
李晓敏: 我找到了自己喜欢写的东西,但我还没有找到表达他们的合适的方式。我写《遍地狼烟》的时候,我考虑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用余华风格的语言来写网络小说吗?这个不太现实。我的几本小说在语言上各有不同。相较于《遍地狼烟》,《举报》在对于感情描写上处理得更细腻一点。而在《遍地狼烟》里,纯粹是单刀直入。在《我的民国》里,我最初想用一种唯美的语言来写,加入更多的人物,试图营造更为大气的氛围,摆脱对故事单一的叙述,但后来意识到这是失败的,我马上又跳到了《遍地狼烟》的路子上。
中 瑜: 难怪在我看来,《我的民国》比《遍地狼烟》的瑕疵多一些。例如,上册第 223 页,没有读过什么书的郝一城居然讲出了“奇货可居”这样的话,而下册 194 页讲到郝一城在买来的工厂里搭起了一间宽大的教室和两间宿舍,一个小厂会有那么多的空地吗?尤其是下册第 214 页,说要把要犯拉到城外三十里的偏僻处去枪毙,简直不可思议。按道理,抓住要犯审不出情报之后,恨不得就地枪毙了哪个还故意张扬给要犯逃跑的机会?你觉得呢?
李晓敏: 小说创作完成后,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瑕疵,如果没有经过认真长时间的修改,作者本人总是最后一个才发现问题,这也是网络小说“快速写作”产生的通病,感谢中瑜先生提出这些问题,也感谢其他很多读者对我小说提出的批评。今后在创作的时候,我会更细心,更用心。
中 瑜: 相比之下,《我的民国》里的郝一城和杨柳儿的爱情更让人为之扼腕叹息,但小说的最后两段特别精彩,有种余味无穷的感觉,可谓神来之笔,你觉得呢?
李晓敏: 也算是为读者留一种想像吧,再美的爱情,也会有美到极致的时候,再残忍的爱情,也会有残忍到至极的时候。就让世事总是无常来为小说人物的情感做结束吧。
中 瑜: 《遍地狼烟》的成功首先来自于网络,作为著名的网络作家,你怎么看待网络文学?
李晓敏: 网络给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只是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通过不同的平台得以展现,它比日渐没落的传统文学拥有更为庞大的读者群和更为快捷的传播速度。当然,因为门槛比较低,网络文学存在良莠不齐、鱼目混杂,但我相信,网络文学终将日渐成熟。
中 瑜: 你觉得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写作有什么冲击?
李晓敏: 网络文学的崛起与壮大已是必然趋势,它对传统的写作形式构成了巨大冲击有两点。一、传统的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文学期刊编辑共同合作完成,然后才到读者手中,但是一篇网络文学作品的产生,读者成了直接参与者,并且作者与读者双方直接建议对话,作家更加知道自己需要写什么样的作品。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迫使传统写作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触网,比如出版社和纸质的文学期刊开始与网站合作,发生利益关系。电子书时代即将到达,到那时,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将通过网络传播,那是文学的世界大同。
中 瑜: 《遍地狼烟》获得成功后,你去鲁院进修了,应该有很大收获吧?
李晓敏: 我是鲁院的“二进宫”,在那学习过两次,在这所“中国作家的黄埔军校”学习,对很多和我一样的网络作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很有收获。
中 瑜: 《我的民国》之后,你下一步还有什么创作计划?可否透露一点先机?是不是继续抗日?继续在纸上找回一种英雄快感?新作继续在网上连载吗?
李晓敏: 我是一个军迷,所写的小说也多与战争死亡这类有关,所以,我更喜欢在战争的血与火,爱和恨中寻找那些已被遗忘的存在。上下五千年,英雄无数,而被我们铭记的却实是寥寥。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于那些伟大人物的光辉事迹,演义传奇,添枝加叶,但更多的“小兵甲”、“小兵乙”则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他们在为了自由与反抗侵略者的战场上牺牲,然后在滚滚尘嚣被彻底忘却。最后,他们被统称为一个令人心酸的词:无名英雄。相比起那些伟大的人物,我更愿意为“无名英雄”作传,是为了弥补忘却的纪念。阅读关于抗战的文学作品,我发现,目前没有一部真正具有反思精神的作品问世,我很想尝试写一部这样的作品。新作也许不会再在网络上首发,会通过实体出版和影视改编直接进入市场。
【记者手记】我和晓敏是多年的朋友,只是平时联系不是很多。记得以前,我和他几次在同一报刊上发表小“豆腐块”,没想到几年之后,他居然搞出了扛鼎之作《遍地狼烟》。一部小说,同时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并且红遍全国,这在永州还是第一次。很多人都想知道晓敏是怎么走向成功的,通过这篇访谈,我想大家就会明白,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因为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