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好机会

【时间:2016-04-05 09:33】【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清明节祭祀亡人的根本目的并非仅仅表达纪念之情,还在于求旺盛的生命力,这堪称中国人生命观的一种体现。清明节是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的良好契机。对此,你怎么看?

  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不断受到西方洋节的冲击,不少孩子逐渐喜欢上过洋节,有些甚至对中国传统节日失去了兴趣。有调查显示,清明前夕,一所中学的学生拿到一项作业,要求回答清明节的来历、自家祖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名字,不少学生交了白卷。学生对清明节来历回答得五花八门:大部分学生写的“不知道”,极少数学生回答是“纪念烈士和英雄”,一些学生写的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一所小学也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全校1000多名学生中,知道清明节的仅400多名。

  为此,我国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的,今年的4月4日已经是第九个清明节法定节假日了。每到清明节前夕,人们总会以各种方式缅怀英烈、祭奠逝者、悼念先人、寄托哀思。

  清明节不仅仅是我国的一个法定节日,而且是我国祭亲拜祖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是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好机会。让孩子不仅可以真正参与其中感受清明节的氛围,还可以学习相关的习俗和知识,何乐而不为?

  首先,必须使孩子们充分认识清明节的来历。使孩子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农民伯伯为了方便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而清明是24个节气之一。在这24个节气中,每个节气的气温、降雨等各方面都不一样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其实,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就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实际上清明节的前一天才是寒食节,寒食节是是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为纪念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而设的节日,因为介子推救过重耳的生命,所以他为了报恩而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因为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候,所以,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踏青节”。

  其次,必须使孩子们真正了解清明节的内涵。事实上,清明节分为三个层次:种植也好,踏青也好,反映了清明节的自然内涵即生活内涵;寒食节反映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祭祀节则反映了清明节的精神内涵。实际上,当下的清明节的内涵更多的是生活内涵,其次是文化内涵,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有精神层面的内涵。所以,清明节也被算作了热闹的节日,在春光明媚的春天里,到处莺歌燕舞,喜眉欢颜。即使是祭祀,也是大鸣大放,或奢侈铺张,或热闹风光,或有声有色,总之就是皆大欢喜,甚至杯觥交错,把盏言欢,而我们当下的清明节还远远没有呈现出其精神层面的核心内涵。清明节的精神内涵就是祭亲拜祖,而不是什么踏青吃寒食,更不是杯觥交错,把盏言欢。清明节是对孩子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好机会、好课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好机会、好课堂。因为清明祭亲拜祖,这也是中华民族孝道的一部分,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的环境,可以让学生们知道怎样学会感恩。

  再次,必须使孩子们正确认识清明节的教育意义:一是清明节本身的教育意义是一个“祭亲拜祖”的节日,因此,它的本质诉求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

  二是清明节可以跟孩子们一起踏青,对孩子进行亲近大自然的教育。清明节前后,野外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山花浪漫。你可以带着孩子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踏着绿油油的青草,踩着软绵绵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孩子们还可以奔走于田间地头,放飞心情。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大自然的这种亲密接触,可以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爸爸妈妈可以用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为教材,给孩子讲述各种颜色的特点,让宝宝增加对颜色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孩子闭目倾听风声、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训练孩子的听觉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小溪边玩水,在花丛中玩耍,在广场放风筝……通过这些活动,常常会引起孩子们无限的好奇和更多的遐想。

  三是通过和孩子一起玩传统游戏,对孩子们进行身体健康教育。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就是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候,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而且,晚上放风筝时,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古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还会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强身健体。放风筝时,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四是通过带孩子一起种花养草,对孩子们进行生命教育。因为在24个节气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老早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个时候,也正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孩子在参与种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教育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树木、花草和昆虫等,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并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五是让孩子给祖辈扫墓,铭记和怀念亲人,实际上是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教育孩子不要忘记根本,去感念祖先,感恩父母,从小懂得珍惜。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清明扫墓,是感恩教育的一种很好形式。不管孩子们会不会与父母一起去扫墓,不管孩子们用何种形式纪念已故亲人,学校都可以在清明文化上下一些功夫,特别是利用这个节日,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因为祭祀活动也是一种感恩教育,所以,学校和家长可以利用清明节向孩子们讲述一些老一辈艰苦创业的经历和为生活努力打拼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六是每到清明时节,孩子们免不了会接触到“死亡”、“祭祖”、“扫墓”这类的词语。低龄孩子对生命认知有着较强的欲望,但在成人的世界里,这一话题却往往被视为“禁忌”。所以,家长要向孩子们及时解释一些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使孩子们明白,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活着就要开心快乐,乐观面对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珍爱生命,珍爱环境。只有让学生们心中充满了爱,生命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实际上,清明节祭祀亡人的根本目的并非仅仅表达纪念之情,还在于求旺盛的生命力,这堪称中国人生命观的一种体现。

  七是学校也可以向孩子们讲解一些防火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因为去祭祀都少不了焚烧冥纸,但是清明前后,天干物燥,野外、山林中遍地是枯枝落叶,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火灾。因此,除了要让学生知道火灾的危害性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告诉学生防火的知识。我们要在固定的地方用金属容器来燃烧这些冥纸;不管在哪里,都不能将点着的蜡烛、香火、火柴、烟头、火机等物品丢到草丛或草地上,这样很容易引发火灾;在祭拜结束后,要帮忙检查四周,看燃灰是否清理干净。在确保冥纸或香烛完全熄灭,没有余火后才能离开,避免死灰复燃。

  最后学校还要号召孩子们利用清明祭祖扫墓的大好时机,恳求自己的家长或长辈们为自己详细地讲解一些家史、村史或革命烈士的光荣历史,以此来了解自己祖辈们过去的光辉历史和先辈们的创业事迹,使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通过回忆过去,对比现在,以此来激励和教育孩子们,对孩子们进行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向先辈们学习,从小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知艰苦,文明守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生活习惯文明健康,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学会知恩图报;在学习上要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在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乐于助人;争取人人都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