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童”和他母亲的故事发人深省

【时间:2016-04-12 16:13】【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学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魏永康就被人称为“神童”。他的“神迹”在偌大的县城中,已传得神乎其神,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四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后来,魏永康连小学也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到1991年10月,年仅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也是从1991年开始,湖南省内的媒体发现了这个小县城中的“神童”,并进行了报道。“华容神童”进一步升级成了“湖南神童”、“天才少年”。

  此前,曾学梅对儿子一直坚持着“默默无闻”的低调态度。但自从媒体报道之后,曾学梅的名字,连远在邵阳的娘家人都得知了。1978年恢复高考时,许多家乡的同学、老师都来信,让曾学梅回去报名参加高考,但那时,曾学梅已经结婚。尽管放弃高考,她还是坚持每天学习,特别是在儿子出生之后,她开始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影响儿子。在魏永康床边的墙面上,写着“睡觉之前看此墙”。曾学梅学习时,喜欢将需要记住的东西写在墙壁上,同时,她还将自己心中的想法,编成“打油诗”写在墙壁上。走进魏永康的家中,除了客厅的墙壁挂着魏永康父亲魏炳南的遗像,其他并没有任何挂饰,墙壁上大多写着四句的“打油诗”,和一些数学公式,以及一些日语和英语。墙壁上一人多高的位置,贴着一张书本大小的“名言警句”: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这句“名言警句”,是曾学梅教育儿子时经常去强调的一点,只有“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智商。曾雪梅说,客厅墙壁上的“打油诗”和日语、英语,都是她写下的,老旧的墙面曾经写满过了一回,已被粉刷掉了。她的“学习”方式同样影响到了魏永康。在魏永康曾经居住的房间内,临近床边的墙面上,写着“睡觉之前看此墙”,下面则是些需要记住的公式。以此来强调自己需要记住的内容。

  魏永康在学习方面的天分和智商确实让人叹为观止。从上中学以后,获得了各类的奖状和证书,“奥林匹克竞赛化学二等奖、三等奖”、“物理学竞赛二等奖”、“(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获奖等等,令他的“神童”之名更加“名副其实”。1996年,13岁的魏永康以总分602分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地年纪最小的少年大学生。2000年5月,17岁的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从小学到大学,魏永康的生活都是曾雪梅一手包办。从魏永康8岁上中学开始,曾学梅就开始了她的陪读人生。1991年,在中学领导的安排下,曾学梅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所小房子。在“智商”教育一路凯歌之时,曾学梅对魏永康的“情商”教育似乎并不怎么看重,甚至完全忽视了。1994年,曾学梅从百货公司下岗,这也让她更加专注地将精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曾学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魏永康自己曾说,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从不允许他出去玩。只要有女生打电话给他,他妈妈都说他不在家,担心分散他的精力。因此他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周围的同学也渐渐疏远了他。1996年9月,魏永康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湘潭大学。曾学梅强烈要求陪读。考虑到魏永康年纪确实太小,生活尚不能自理,学校特地安排曾学梅做勤杂工补贴家用,还划拨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供他们母子无偿使用。母亲陪读的生活,也一直持续到魏永康大学毕业。曾学梅并没有感到会有什么问题。她觉得“儿子那么聪明,很快就能学会的”。

  但事与愿违,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后,魏永康“失控”了。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房间不打扫,屋子里臭烘烘的,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却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为此他有一门功课记零分,而没写毕业论文也最终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2003年7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就像古时“伤仲永”一样,神童魏永康并没有在长大后依旧延续神奇。魏永康被学校劝退时,怒气冲冲的母亲曾学梅来到北京。“我当时恨不得他死了才好。”曾学梅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还指着旁边车水马龙的道路,让儿子去被车撞死。“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曾雪梅咬牙切齿地骂,父亲魏炳南则骂她:“孩子压力已经那么大了,你还这么骂他,是火上浇油!”“他都这么不争气了,他去死!我还管他!”曾学梅说,自此之后,她和儿子几乎不怎么交流了。从此,“神童”魏永康和母亲曾学梅,就陷入了命运的“漩涡”之中。

  “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对他也太狠了。”如今的曾学梅老泪纵横,她开始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当时能够鼓励儿子,或者不骂儿子那么狠,孩子也不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魏永康离家出走了,最长的一次,整整39天,魏永康用了近500元钱,跑了16个省市,先后去了杭州、宁波、舟山、上海、郑州、茂名、湛江等地玩,待到他去玉林玩时,魏永康把剩下的钱弄丢了,落了个身无分文的境地。最后,还是警察将魏永康带回到了曾学梅的身边。魏永康的这次出走正是因为挨了母亲的打,“是我的错,真的全部是我的错,他后面的这一段错都在我,全部都是我的错。我真是太对不起他了。”曾学梅看了看客厅的墙壁上的英语、日语,告诉记者,这是她当年自学的:“将来他出国了,就可以不用带翻译,我都能给他做翻译了。”

  过去的时光却不能倒转,她和儿子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了。“我有心结,他也有,但千错万错还是我的错。”今年,曾学梅已经63岁,丈夫魏炳南也在2009年去世。而儿子魏永康在经历了几次求学失败,已经工作了近四年时间。每个月,魏永康会给曾学梅打一个电话,但谈话的内容却异常简短而且形式化,“怎么样?”“放心呀!”“保重呀!”基本上翻来覆去就是这几句话。如今,曾雪梅已经“百病缠身”,吃的药比饭还多,就是靠吃药过日子。“脑萎缩、脑梗塞、慢性胃炎、双肾囊肿、骨质增生,从头到脚都是病。”由于病情的恶化,她已经很难听清讲话了,她也多了一个“外号”——聋子。“我现在最怕别人问我:‘你家永康怎么样了?’”她说,每当她听到别人这么问她,她都会避而不答,直接找理由离开。而当下雨天碰到迎面而来的熟人时,她会将伞斜着挡住自己,只因怕人问起儿子魏永康的近况。2010年,魏永康结婚生子后,一年里一半的时间,她生活在湖南邵阳,这是她的娘家,也是儿媳的娘家。

  “神童”魏永康和他母亲的故事,使人感动!让人同情!令人警醒!给人启示!真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千万不要把孩子培养成“神童”,这是因为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一系列启示:一是健康的体魄是远远超过知识的最大财富;二是品德教育比传授文化更有意义;三是健全的性格能够决定人一生的命运;四是高情商是高智商得以发挥的保证;五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单纯开发智力更有价值;六是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比掌握专业技术更重要;七是教孩子知书,更要达“理”;八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学习本身更有用;九是广泛接触社会事物比钻研单一特长更有利;十是没有什么比“快乐的童年”更珍贵,会笑的孩子真好。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玩”是硬道理,就不能让孩子“虚度光阴”吗?现代社会,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已经是大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周六周日还要“加班”。如果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动,父母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父母们简直会受不了。但是,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活动吗?就不能让孩子“虚度光阴”吗?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认识世界、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处理问题。

  其次,不要从小就树立“竞争”意识,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简直就是这个失败的教育时代的标语。输,赢,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打孩子一出生,就要把残酷的竞争局面摆在他面前吗?就急于要给他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吗?晚一步都不行?许多父母以各种理由把孩子捆在学习上,告诉孩子:未来社会处处是竞争,升学、就业、感情、薪酬……好像整个世界除了你争我夺尔虞吾诈,就没别的了。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如何?人生是长跑,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好。

  再次,如果孩子成为“神童”了,那又怎么样?神童早期固然风光,长大之后如果不能继续,在强烈反差的作用下容易郁郁寡欢。神童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成长,遇到挫折容易失落,产生心理疾患,萎靡不振。这些都可能是“神童”的副作用。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开始举办“少年班”,目前已培育“神童”上百万人。许多学校也都开过“神童班”,喧嚣一时,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绝大部分都已烟消云散,“神童”们也香消玉殒,他们后来的发展并无多少惊天动地的成就。神童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只不过贡献了一个“奇迹”现象,说明人类大脑的潜力无限罢了。

  还有,“神童”只能被发现,能够创造“神童”吗?我们可以发现神童,但却创造不了神童。专家说了,神童在人群中是有固定比例的,并不会因为我们这些家长努力培养,而有所变化。如果面对一个处于常态水平的孩子,非要把他强化培养成神奇人物,这是不可能的,也没有意义。“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这句话也没错,天生我才必有用嘛,我们需要做的,是挖掘孩子的潜能,给孩子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既然根本无法培养“神童”,我们就不要做无谓的努力了。

  总之,爱因斯坦小时候应该不是“神童”吧?他三岁才开口说话,上学时被校长骂成“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牛顿小时候应该不是“神童”吧?他是老师眼中的懒虫和傻瓜蛋,甚至因为成绩不好而被勒令退学。小时候的“神童”,与成年之后的才能学识,完全是两码事。一个人的智商水平,与他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完全是两码事。高智商的人解决问题容易一些,但是,这世上有多少事情,非智商130不能做呢?教育孩子并非易事。最简单的,从教他做一个健康的、快乐的、善良的人开始。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