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弊”的不仅仅是学生

【时间:2016-05-11 15:57】【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记者从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今年高考首次将“考试作弊”纳入刑法范围,涉及考试作弊最高判刑七年。今年广州考生进考场除了使用金属探测仪外,还首次采用指纹验证身份。(5月11日新快报,《今年高考生进场将刷指纹作弊者最高判刑七年》)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广大高考考生就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在绝大部分考生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之时,也有少数考生选择了高考作弊,以求得更高的分数。近日,网上也时常爆出各地教育部门在应对高考舞弊的对策,如无人机高考考场外“巡逻”,监测无线电防作弊;高考今年防作弊措施升级,无声入场不准带金属;高考防作弊措施再升级,指静脉验证防“枪手”;高考防作弊再升级:现场采集照片和指纹防替考,录取时间延迟11天···

  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如此精密的反作弊的技术下,可能会催生出更多奇葩的作弊方法。因为高考成为了一个标杆,其分数的高低也成为了工作定向、职称提升和收入提高的敲门砖。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考试就可能有作弊。不过,从古至今作弊的实质却是一样的:为了获得一个高分数,不管是作弊者本人,还是提供作弊服务者,都将最起码的伦理规范和严厉的法律规则置之度外。

  高考舞弊案为什么屡禁不止,这不仅与社会主导观念有关,而且也是某些人追求利益的表现:高考一旦和政府官员的业绩、校长升迁的资本、教师奖金福利相挂钩,高考的反作弊力度将被削弱。如有的学校多少人过清华北大分数线,多少人过重点高中分数线,这些都作为了奖惩标准,一一量化。高考反作弊困难重重,只有从源头反腐清明,矫正社会对高考的价值取向,也许高考作弊才不会再是盛夏时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改变当前高考作弊的现象还须教育做出更大的改革。“教育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是每一个教育与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应该思考的大问题。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