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防范胜于补救”

【时间:2016-05-16 15:46】【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5月15日,搜狐新闻置顶了一则关于“老人汇款27次被骗44万”的新闻,旋即“电信诈骗”上了热搜榜。面对花样百出、堪称完美的电信诈骗手段,或有感叹防不胜防的,或有选择亡羊补牢的,笔者仍认为电信诈骗“防范胜于补救”。

  所谓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电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骗取真实信息,有意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笔者查阅到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冒充公检法司法机关诈骗,虚构购房、购车退税诈骗,盗取QQ方式诈骗,冒充熟人诈骗,银行卡刷卡消费诈骗,“贷款”诈骗,钓鱼网站诈骗,虚构绑架事实诈骗,短信提示中奖、邮寄刮奖卡诈骗,“招工”诈骗等,门类繁多,手段高明。曾见新闻报道某女士遭遇诈骗后及时冻结银行卡巧追巨款的事情,遇上此类诈骗事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本是可取的做法,但大多数当事者受骗后不是惊慌失措就是六神无主,很少能如此冷静地处理追款事宜,所以笔者认为坚持事前防范是更行之有效的防骗方法。

  事前防范,要做好“定”字文章。“定”字为上下结构,下部为“正”字变体。人应如“定”字,只有周正,才能顶天立地。所谓周正,一要三观正确。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宜有不劳而获、贪心耍滑的观念,应清醒地认识到“天上掉馅饼”只存在于寓言故事中,实际生活仍强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于电信从业者来说,不应利字当头、缺乏职业操守,应为顾客信息严格保密;对于心存侥幸者来说,应及早刹住车,做一份合法的、踏实的事情,不做踩钢丝的危险动作。二要作风正派。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对于个别逾越法律红线的领导干部来说,被人抓到把柄步步紧逼,只能用贪来的“小无底洞”补诈骗犯的“大无底洞”,慨叹命运不济时,理应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其身正”,是否做到了“身正不怕影子斜”。三要关系网正常。首先就是正确选择朋友,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选择三观正确、作风正派的朋友,不会拉你下水做违法勾当,不会赚你便宜欺瞒哄骗,不会置你不顾听之任之。其次就是要保持正常的联系。盗取QQ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看似荒唐,但诈骗者为何会屡屡得手?关键在于朋友之间的联系太少。现如今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朋友之间的联系大多数都在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上实现,见面、电话联系少之又少,这才让诈骗者有机可乘,其实一个电话的确认,就能让诈骗者的骗术无处遁形。

  事前防范,要做强“防”字文章。倘若遇到诈骗事实,惊慌失措大可不必,只要做到“三不”,并及时报警寻求帮助即可。一是不轻信。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网站链接,利用积累的防骗知识,冷静分析,正确应对,不给诈骗者进一步设圈套的机会。二是不轻言。不轻易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银行账号、验证短码,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为蝇头小利落入诈骗者的圈套。三是不转钱。学习掌握银行卡相关常识,熟练掌握包括汇款、转账、冻结、挂失等基本操作,不向陌生人、陌生账号转钱,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

  事前防范,要做实“监管”文章。从以往报道的电信诈骗案例来看,个别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服务商在将业务层层转包后,并没有规范管理手机卡的购买工作,诈骗者能轻易地买到大批量的手机新卡,用于拨打诈骗电话、发送诈骗短信;个别服务行业者没有妥善地保管客户的个人信息,无意或者有意地传播了这些私人讯息,个别交易平台甚至公然出售,客户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一应俱全,增加了不安全因素。这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有关,单个部门有时无权也很难监管,需要加强部门联动,联合工商管理部门、公安部门、银行、电信等多部门加以甄别和依法管理,形成工作合力。同时,也需要设置公众监管渠道,增设举报箱和举报热线,确保公众、媒体随时随地能曝光违规买卖、诈骗等行为。

  有人说,电信诈骗是酒瓶装新酒,花样百出,防不胜防。笔者却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坚持事前防范,做好“定”字文章,做强“防”字文章,做实“监管”文章,才能巧妙化解电信诈骗。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