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因患小儿麻痹留下后遗症 乐观坚强开启家电维修店

【时间:2016-10-14 08:46】【来源:邵阳新闻在线袁光宇 陈星 邓星照 李青青【字体:

谢立宜幸福的一家。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袁光宇 陈星 通讯员 邓星照 李青青)1967年,谢立宜出生在邵东县黑田铺镇建中村,一岁半的时候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落下了双脚严重萎缩的残疾,后被鉴定为一级肢残。

  转眼,谢立宜到了要上学的年纪,父母送他到学校去读书,可班上的同学看到谢立宜后,有些人表现出害怕,有些人则表现出嘲讽,在诸多无奈的情况下,老师劝说谢立宜父母让其退学。

  无法上学的谢立宜特别羡慕那些正常的孩子,心底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他想,既然不能到学校读书,那就自己在家读吧。

  从那以后,每天到了兄弟姐妹放学时间,谢立宜就早早守在家门口,等候大家进门,让兄弟姊妹们教自己学习。就这样,谢立宜通过自学,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大部分课程认真学习了一遍。

  “那时我们镇里已经有很多人家里都买了收音机和黑白电视机,然而坏了以后,却必须搬到县城去修,既花钱又费事,于是我就想自己学习修家电,在黑田铺开个家电维修店。”拥有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的谢立宜说干就干,四处借来家电维修技术方面的书籍,一个人在家将每本书都啃透,然后直接将家电维修店给开了起来。

  不知是出于对残疾人的特殊关爱还是对谢立宜个人的信任,谢立宜的家电维修店迅速红火起来。为了感谢父老乡亲们的帮助,谢立宜对残疾人、特困户、教师、退伍军人以及五好家庭送来的家电,一律进行免费维修。

  随着各种家电的逐渐普及,谢立宜的家电维修店开始业务爆满,于是他又开起了家电维修培训班,帮助更多残疾人自食其力。据统计,谢立宜一共培养出200余名家电维修徒弟,为残疾人、特困户等义务维修各类电器数千台次。

  市场产品创新

  通过家电维修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的谢立宜不满足在老家黑田铺镇发展,三十出头时,他离家来到邵东县城打拼。

  谢立宜首先在县城开了一家电器厂,专门招收残疾人为厂里做事,主要经营录音笔和拉线节电开关,此后又开设过多个与电子产品相关的工厂。他开设的每一家工厂,都拥有自己发明创造的核心技术,如拉线节电开关、感应式节电烤箱等,大部分获得了专利证书。

  说起换洗两便报警套裤,谢立宜感触最深。他说,这种裤子还是他和妻子的“媒人”。

  原来,谢立宜是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2008年,汶川、玉树大地震时,出于对自己谋生能力的充分自信,他将所有积蓄6万余元一次性全部捐给了灾区。由于资金上的青黄不接,谢立宜一度陷入困境。

  2009年,因无钱请人贴身照顾自己,谢立宜要上厕所时经常出现特别尴尬的情况。这时,他就想着能否有一种裤子,解决这种尴尬的事情?

  他呕心沥血设计出了一种换洗两便报警套裤,并想找一名裁缝帮助自己一起来完成这种裤子的制造,可大街小巷的缝纫店,有些要价过高,有些干脆说嫌麻烦不愿做。

  后来,在一条小弄子里,他邂逅了正在做缝纫的李寿英。李寿英不但愿为他试做换洗两便报警套裤,还对谢立宜的为人深感钦佩。2009年6月,互敬互爱的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市场产品创新不但让我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爱情和婚姻。从此,我对创新更加情有独钟。”谢立宜表示。

  社会管理创新

  结婚生子后的谢立宜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大了。经过用心调查,他发现,不论城乡,由于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或经商,独居老人养老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015年年初,谢立宜将黑田铺老家父母遗留的宅基地以10万元卖掉,用做启动资金,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创建了邵东县老年人护助协会,自己担任了该协会的会长。

  谢立宜介绍,邵东目前有135万人,其中老年人就有16万多。这些老人中,残疾老人多达1.8万,五保老人也为数不少,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空巢老人更是难计其数。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许多独居老人遭遇意外时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护,被病痛折磨致死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谢立宜等人的老年护助协会,就是让空闲老年人志愿者能够投入到该事业中来,然后待到他们自己也有困难的时候,能够享受到同样的福利。

  邵东县黑田铺镇楠木村的独居老人李志成今年72岁,在协会成立时,他便报名参加了志愿者,经常帮助一些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

  今年6月5日,他也因患重病,在医院的病床上动弹不得,需要有人前来照顾,他便给协会打来电话,谢立宜通过协会立刻安排了另外一名志愿者黄明华前往医院照料他。

  李志成说:“这种‘处处安’的护助模式真好,我之前帮助了别人,今天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有人来帮助我自己。”

  据了解,该协会已在黑田铺镇51个村和镇属敬老院内全面展开工作。目前,该协会共有530名志愿者,筹集和使用资金16万多元。由于该协会推出的“处处安”护助模式灵活多样,从地点来说,可以在山区,可以在城市,可以在家,可以住院,也可以在敬老院;从护助方式来说,可以全天候贴身伺候,可以只送饭菜,也可以只负责换洗衣物和洗澡洗脚;从服务回报而言,可以按劳取酬,可以储存工时,而且捐出的善款还可以长久利用,所以当地群众将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冠以“处处安”的美誉。仅2015年,该协会就为独居老人开展护助36人次,为6名独居老人做了临终护理。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