袼褙间的工匠情怀

【时间:2017-05-24 09:11】【来源:邵阳新闻在线马剑敏 曾洪源【字体: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马剑敏 通讯员 曾洪源)“恒春,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常青仙树。我希望,‘恒春奇’能在我的手上常青,焕发新的青春。”5月20日,洞口县高沙“恒春奇”戏曲盔头第六代传人袁小伍说,自己一直把这作为毕生的追求。

“恒春奇”是自清嘉庆年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曾兴盛一时的老字号。如今,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高沙,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恒春奇”这个字号了。到了袁小伍手里,“恒春奇”成了省内最后一家手工制作盔头帽饰的民间作坊。2016年11月,“恒春奇”戏曲盔头制作工艺被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袁小伍11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盔头制作,如今他虽已“知天命”,却仍然坚守这一家传技艺。“恒春奇”盔头制作延续了花鼓戏的盔头类型,有雕、刻、挖、嵌等手法,二十多道工序。“别看舞台上光彩熠熠的盔头仿佛金属片一般,其实是纸做的。“恒春奇”盔头的纸袼褙大部分用的就是普通土纸,刷上面粉、明矾,浆糊调成稠稀适宜,粘贴十八至二十三层再晾干成纸袼褙,然后根据角色头型大小用泥土加棉华泥塑,并用锤子打烙制胎,再火烙成型。袁小伍介绍,制作一顶盔头,最简单的也要四五天,复杂点的要十多天才能完成。

袁小伍最拿手的是沥粉镶嵌技艺,这是盔头制作工艺中最见功夫的一道工序。它是将盔头制作胶粉用金属筛子筛过后的石膏胶水(牛胶)调成后,用自制的铜沥粉嘴,通过握手挤压时的轻重沥出各种粗细线条。“配料和手感轻重不好把握”,袁小伍说,光这一道工序,他学了三年,而现在越来越没有人能坐得住、吃得苦学这手工技艺了。

有一种说法,工匠精神是追求从99%到99.99%的精益求精。“恒春奇”的盔头制作工艺就是对这种精益求精的追求。“父亲做的盔头,可以用三十年以上。”在高沙戏曲界,还有不少过去制作的“恒春奇”盔头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在使用,将工艺和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袁小伍常常以此作为毕生的目标。

2013年,袁小伍的父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老人做了七十多年的戏剧盔头帽饰,最大的心愿是让制作手艺传下去。把普通的土纸做成华丽的盔头并世代传承,是“恒春奇”几辈人执着的匠心情怀。“先把图纸整理出来。”现在,袁小伍正在凭记忆把历史上“恒春奇“盔头多达五六十顶的图样教给女儿,进行抢救性整理,希望能把这百年技艺传下去。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茜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