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 这群“最美老兵”的华丽转身

【时间:2017-08-08 09:20】【来源:邵阳新闻在线袁光宇 郭盈 刘朵花 瞿兢【字体:


军营里的王群。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袁光宇 实习生 郭盈 刘朵花 瞿兢)“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句名言出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之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革命军人的昂扬斗志与奉献精神生生不息。201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在邵阳,有这么一群可亲可敬的“最美老兵”,他们身体力行,不忘初心,将军人本色贯穿始终,为邵阳的发展和进步奉献出了自己的汗水和才智。

王群:身残志坚,为民服务

“希望我们村的建设能够像城市一样,每个村民都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身体健康,经济富裕。”王群说,这是他最大的期望。今年37岁的王群,自2001年退伍后,便回到家乡绥宁县鹅公岭侗族苗族乡佳马村,投身于家乡建设。

2009年,王群因车祸导致重残,左臂以下完全截肢,但这并不影响他造福村民美好愿望的实现。

自2014年3月当选为佳马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县委、县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组织召开村“两委”和各小组组长及群众代表会议,制定出对贫困户进行产业扶持的方案,积极调动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当年,全村油茶低改面积达800余亩,发展有规模养牛3户,养猪2户,养鸡、鸭4户。后来,为了方便村民夜间出行,王群又积极与挂点帮扶单位联系。2017年7月1日,全村安装好太阳能路灯40盏,给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还积极与相关单位联系,在佳马村一组安装移动基站一个,修建危桥一座,极大改善了村民通信不畅和农田易被水淹的问题。

赵秀竹:踏实办事,替民谋利

曾先后任职绥宁县河口苗族乡河口村村主任、党支部书记的赵秀竹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从部队退伍后,他考虑到当地民房大部分为木质结构的特殊情况,于1985年组建了一支十几人的义务消防队,先后为群众挽回损失近500万元。32年来,无论是山火还是民房火灾,哪里有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1993年,赵秀竹牵头开设“秀竹酒店”,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难问题,向国家累计纳税20多万元。在开餐馆的同时,他还带领群众种植青钱柳、红枫、桂花树等苗木,发展特色种植业。此外,他还资助了河口乡的三个孩子完成了学业。当问到为什么要无偿资助孩子上学时,他说:“我小时候就是家穷,才只念了高中。既然我现在有能力了,能帮就帮嘛。”

赵秀竹担任村主要负责人期间,始终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扎实为民办实事,谋发展。在任期间,他筹集资金60万元,硬化了村里三组、四组、六组两条共3公里的组道,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筹集10万元资金新修自来水厂,为群众提供安全饮用水。

苏才新:临危受命,不负众望

隆回县的苏才新同样是优秀退伍老兵中的典型。1980年,从部队退伍后,他仍时刻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为改善老百姓穷苦的现状,他率先开办砖厂,聘请村民做事,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同时,为更快地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他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种植百合、生姜、烤烟等。

2005年,隆回县滩头镇七里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边陲回族后进村”。面对当时村里糟糕的治安状况,一些村民代表、退体老干部及党员找到苏才新,动员其担任村干部,带领群众改变现状。当年,苏才新高票当选为七里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这一干便是12年。12年里,他大力兴办民生实事,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他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采用垫资的方法开凿水源,成功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全村人的人畜饮水困难;完成了2公里的村道硬化,方便了群众出行;完成了3000多米渠道的修复硬化,为全村280亩水田基本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完成了电网改造项目,实现了全村的安全配电。

苏才新积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增加群众收入。他牵头兴办护栏加工厂,聘请吃苦耐劳的生活困难人员和残疾人到厂里上班,每年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15人次;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紧跟国家农业政策,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发动群众种植油茶林200多亩。

“人民选我当家作主,我就要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苏才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像家人一样关心着村里的每一户老百姓、每个弱势群体。村里所有五保户、残疾人的饮水费用都是由他自掏腰包解决,还经常给他们送钱送物,让村里的弱势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蒲晓红:回乡创业,热心公益

今年45岁的蒲晓红是一名退伍通讯兵,洞口县人。从部队到地方,他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蝶变。他用军人的顽强执著和崇高信仰,书写了一曲新时期退伍军人回乡艰苦创业和回馈社会的铿锵壮歌。

在部队3年多的摸爬滚打和自我锤炼,练就了蒲晓红不畏艰辛的精神和敢于创业的抱负。退伍后的蒲晓红跟着做通讯工程的哥哥到长沙创业。凭着在部队练就的本领,蒲晓红走单位、拉订单,签下了一笔笔工程订单,业绩很快遥遥领先同事。

2001年,积累了创业经验的蒲晓红,去广西南宁和贺州独资成立了通讯工程公司,带领包括有退伍兵在内的一班人马,在异地艰苦创业。“纸上谈兵无疆界,实地麾军才知难”。但是,没地、没钱,也难不住当过兵的蒲晓红。没钱,他通过关系,找亲朋好友筹资;没地,他租用了当地一个老乡的民房作为公司的办公场地。联系工程、具体施工、检验工程,样样他都亲自过问、亲自到场。

2004年,蒲晓红的公司以项目规划最实际、工程造价最低拿下了广西南博会通讯管网改造工程。这是他公司创建以来承接的最大的一项通讯工程。他连续几天都合不上眼,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这项工程做好做实,向南博会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说干就干,蒲晓红把施工队伍组织起来,从挖沟到铺线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蒲晓红从专业厂家挑选并购买通讯材料,没有一件产品以次充好。也正是因为秉承着“良心工程”理念,该工程得到了当地领导的看好。随后,很多单位的通讯工程都主动找上门来,指名要蒲晓红的公司负责承建。在广西创业的十余年,蒲晓红创建的两家公司资产已过千万元。

一日为伍,终身为兵。作为一名老兵,蒲晓红有着浓厚的军人情结。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在创业成功后,他都始终心系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当他看到人民子弟兵奋战在抗震前线,看到很多受灾的群众没有房住,蒲晓红立即为灾区捐献现金10万元。2014年,他听说洞口县的三角小学已成危房,于是回乡进行考察,一次性赞助资金20万元,以帮助重建。同年,蒲晓红为黄桥镇排上村九组、十组、十五组的村民们无偿捐助20余万元安装路灯。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毅然放下广西的两家公司,回到家乡投资兴业。

近年来,蒲晓红怀着一颗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无偿捐助的金额已高达百万余元。他负责承建的黄桥镇供电所大楼和县司法局办公大楼成为当地的样板工程。从2016年开始,他垫资3000余万元,帮助黄桥镇政府进行棚户区基础设施改造。经过一年多的施工,改造项目已全面完成,并成为该镇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民生工程。

王群(中)等人在查勘灌溉水渠运行状况。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茜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