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为民:做一个永不撤离的扶贫队员

【时间:2017-09-19 08:38】【来源:邵阳新闻在线艾哲【字体: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艾哲)杨为民又“回家”了!9月13日,这个消息在邵阳县五峰铺镇排桥村传开了。

见省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杨为民走进村部,老党员肖花英上前紧紧握住杨为民的手亲热地说:“您一点都没见老啊!”当天,杨为民特意邀请省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姜性坚一同来到该村,为村民讲授食用菌生产技术。十多位村民当场就报名种植食用菌。

自1995年进入该村驻点扶贫以来,杨为民就把村里的乡亲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22年间,杨为民每年至少到村里走访一次。

扶贫村的“荣誉村民”

1995年12月至1997年1月,时任省广播电视厅总编室副主任的杨为民带领建整扶贫工作队进驻邵阳县扶贫,杨为民驻点排桥村。

杨为民带领扶贫队员吃住在排桥村里,与村民们同生活、同学习、同劳动。他们筹措资金带领村民动手修路,一条1.5公里的村道得以建成并硬化;把废弃已久的老水电站改建为村部办公场所;修建了排桥村小学教学楼;修复了村主要交通桥梁“水拱桥”;在电站组打井一口,解决了数百人的饮用水问题。

排桥村竹制品加工厂厂长许明生记得,杨为民资助筹建了村里第一家企业。当过兵的杨为民不怕苦,组织或带领其他扶贫队员以及许明生去新宁、城步、东安等地找原材料,到广东、广西等地开拓市场,并取得了日本和东南亚等地的订单。如今,该厂年产值稳定在500万元。

农忙季节,杨为民扎起裤脚,下到田里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插秧打禾;农闲季节,邀请专家传授生产技能,或开展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活动。白天,他走村串户传递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晚上,他深入农家帮村民探讨发家致富之路。

1997年1月,杨为民完成扶贫任务,准备返回长沙。离村那天,村里为他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全村数百人自发到村口送行。有的村民带来了棉鞋、鸡蛋、花生相赠,依依离别。

远在省城的“好亲戚”

“村里人把我当亲人,我就把排桥村当成自己的家乡!”杨为民暗暗下定决心。

回到长沙后,杨为民继续帮助村民发展经济。22年来,他想方设法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2002年为村里修复了一座桥,解决了桥上组、电站组几百人的出行问题;2015年修建并硬化了通组公路,使排桥村有了环村公路。

杨为民每年至少到村里走访一次,慰问贫困家庭。今年80多岁的村民李友保患脑血栓瘫痪多年,家庭十分困难,杨为民每次回村里都要前来看望。抗美援朝老战士许训阳96岁高龄去世,杨为民专程从长沙赶回村里吊唁。

村里人到长沙办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杨为民。排桥村党支部书记刘少波说,杨为民成了排桥村驻省城的“专职司机”。老支书唐兵清患肝癌期间,多次到湘雅医院检查、治疗,杨为民与家人每次都抽时间到医院看望,提供帮助。

贫困学子的“幸运星”

“村里贫困子弟有升学、就业或创业需要帮忙的,杨为民总是尽力帮忙,从不推辞。”毕业于中南大学铁道科技学院的村委会主任张健说,村里至少有20名贫困学子通过杨为民的帮扶改变了命运。

杨为民说,看到村里人有出息,他作为“荣誉村民”十分自豪。

1980年出生的张秋香有四姊妹,父亲早亡、母亲双目失明,是村里最穷的人家。1996年,杨为民与家人商量,把张秋香带到长沙家中同吃同住,资助上学、找工作。如今,张秋香已结婚生子,过上了较富裕的生活。

村民蒋满华原来在家里种田,一家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96年,杨为民把他介绍到长沙某印刷厂打工,后又资助他创业。如今,蒋满华办起了印刷厂,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光阴似箭,转瞬间杨为民在排桥村扶贫已坚持了22年,排桥村发生了惊人变化,楼房拔地而起,村组道路四通八达,目前,村领导班子正带领群众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积极发展产业。

杨为民说:“我是排桥村的‘荣誉村民’,我深深地爱着乡亲们。只要大伙有需要,我永不撤退!”

【记者手记】“感情扶贫”尤为贵

22年前的驻点扶贫,22年来的持续帮扶。每年至少一次的回村探望,杨为民“感情扶贫”的故事,感动着我们。

“感情扶贫”,需要爱民情怀、为民情怀。心里装着百姓疾苦,方能深入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感知民忧、解决民困。

目前,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希望广大扶贫队员带着感情扶贫,当永不撤离的扶贫队员。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茜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