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坚守
——追记武冈市优秀共产党员、邓家铺镇聚宝村原秘书周保平
记者 曾炜 通讯员 肖晓锋
1月11日晚上,武冈市邓家铺镇聚宝村秘书周保平在村部核对惠农补贴发放和惠民政策落实情况时,猝然倒下,没有再醒来。
这名1958年10月出生的普通村干部,生命的最后一刻停留在了岗位上。
匆匆而去的周保平,在村干部岗位上35年,留给聚宝村人记忆的是一件棉衣、一池清水、一张地图、一个基地、一份公约……
始终把百姓冷暖挂在心上
1月15日,聚宝村广子冲山半山腰一幢民房炊烟袅袅。46岁的周光竹正在里面准备着午饭。
因为眼睛高度弱视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周光竹是村里建档立卡兜底贫困户。2016年,他作为D级危房改造户,告别破旧的房子搬住这里。
周光竹的床上一件新棉衣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一件棉衣哪个送的?”“大队干部。”“哪个大队干部?”“保平。”
由于看不清,周光竹只能靠声音识别来人。有一个声音他总是那样熟悉,那是周保平的。在周光竹做饭时,周保平常会给他带来米、油、盐,甚至打火机。
聚宝村现任村支部书记周光早说,这一件棉衣是两周前天气变冷时,周保平送来的。后来,周保平又给周光竹送来了米和猪肉。
周光竹不太与大家交流,不停地自言自语:“保平没来啊。”
他并不知道,他惦记的那位“大队干部”已经永远地离去了,再也不能亲自为他送来米和肉了。
63岁的四组村民周孝青说:“保平自己也不富裕,可是他心里总装着别人。”周孝青的儿子说:“我常年在外打工,多亏了他对我父亲的关心照顾,经常掏钱帮我父亲看病。”
周保平的生活清贫而简单,一家三代挤住在一幢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两层砖瓦楼里。
始终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水,对于聚宝村这个偏远山村来说,以前一直是一种奢望。
近年来,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推进,聚宝村安全饮水精准扶贫项目被提上日程,并于去年11月进行了工程公示。
1月15日下午,坐落于岩坑山岩洞附近的贮水池完成浇筑。再过些时日,清澈的水将从这里输向聚宝村358户人家。
这一池清水来之不易。为了项目落地,周保平没少跑。为了引水管道线路铺设更科学,从村部到岩坑山两公里的距离,周保平硬是用脚踩出了一条管道铺设线路。
在村民眼中,除了引水之功,聚宝人如今出行有好路、种田不愁灌溉,周保平都功不可没。和周保平共事16年的村主任周孝松说,“天干马路洪水渠”是村子以前的写照,那时只有天干的时候看得到马路,涨水的时候看得到水渠。直到2003年,村道才真正通得了货车。2007年村道开始硬化,村民没钱,周保平就凭着一双腿到处“化缘”筹资。“如今政策好了,村里变化更大了,农田里修起了机耕道,农业机械都可以直接开到农田了,可是他却离去了……”
对于村里的大小事务,35年来,周保平总是冲锋在前,无怨无悔。年逾花甲的老党员周孝洲说:“保平啊,就是吃得起亏、吃得起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始终把村子发展摆在首位
在周保平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他手写的表格与台账。他手绘的聚宝村行政地图、交通路网地图格外引人注目,哪个地方有棵树,哪个地方有座桥,哪个地方转弯,200多处精确标识,不知道凝聚着周保平多少心血。
驻村帮扶队队长、武冈市农机局局长熊叶平说:“周保平心里装着整个村子啊。”
聚宝村是省级贫困村,先天不足制约着这个偏远山村的发展。穷则思变。扶贫工作队驻村后,周保平开始“折腾”起来。
2017年初,聚宝村成功引进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在村里大力发展青钱柳茶叶产业,种植青钱柳500余亩,21户贫困户与公司签订青钱柳种植、回收合同。通过山林土地流转承包和农场用工,40余户贫困户拓宽了增收渠道。
除了产业基地发展,村里近年来的文明进步也凝聚着周保平的心血。
回乡定居的七旬老党员周孝保说,以前“锣鼓一响,心里发慌”,红白喜事的铺张浪费是村民一种沉重的负担。聚宝村通过丧葬改革、移风易俗,创建了文明乡村文化,减少了村民丧葬开支,巩固了脱贫成果。
在村里最先倡导对待老人“厚养薄葬、移风易俗”的就是周保平。如今,由周保平起草的《丧葬改革公约》已成为聚宝村的全民共识。
周保平在长达35年的村干部任职期间,当过武冈市人大代表、武冈市政协委员,先后七次被评为武冈市优秀党员。
记者手记:这是一个普通村干部的故事。他所做的,看似每个人都可以做,却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1983年退伍回村任村干部后,他用三十五年如一日的村干部职业生涯,诠释了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如何对待党和国家的事业,那就是始终保持政治品格、百姓情怀、敬业精神。周保平给予我们的力量,正来自于这种平凡。从自己的本职岗位做起,从最应该干的事情干起,在平凡中铸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