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时代答卷)
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
站在中国地图前东望,长江蜿蜒向洋,捧出一个润泽的长三角。太湖、巢湖、洪泽湖、千岛湖……碧水清流千帆竞,改革开放奋楫先。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以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具有一体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就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出具体要求,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的“加速度”。
从区域实践到国家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长三角奋楫扬帆启新程。
破立并举,探路新发展格局
早上7点多,中国宝武马钢股份特钢公司生产车间已是一片忙碌,轧线上正在赶制一批优质合金棒材,将用于轨道交通、高端汽车制造等领域。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钢,我在车间里近距离聆听了殷殷嘱托:‘要抓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回忆起当时情形,马钢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建倍感振奋。
居安徽东缘的马鞍山市,因钢而设,因钢而兴。2019年9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大合作项目,马钢集团和位于上海的中国宝武集团实施战略重组,更名为中国宝武马钢集团,一跃成为世界级钢铁企业。
“一体化布局,给马钢带来强劲活力。”中国宝武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毅说,马钢发挥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公司制造的高速车轮广泛应用于我国高铁车辆,产品销售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媲美的重型H钢生产线已经投产。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为众多中小企业带来更多新机遇。
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浙江起步、上海设厂,发展一度受空间所限,定位“长三角企业”后,前景豁然开朗。
胜华波公司入驻位于安徽滁州市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复制版”。眼下,其企业总部在浙江,研发在上海,制造在安徽,空间广阔,订单大增。“一体化发展战略下的要素流动,让我们加快了在长三角布局的步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张伟兴说。
“本来以为公司外迁要跑不少部门、递很多材料,没想到几天就办好了。”一家金融企业从上海青浦区迁到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便捷的手续办理让公司负责人感到满意。更方便的是,原有纳税信用级别等资质信息、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等权益信息均得以承继,到了吴江不用“从头再来”。
优化企业自由迁移服务机制,是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政策措施,旨在打破行政边界约束,促进市场要素流动。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打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瓶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之一。2018年6月,《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签署,首批重点推进17个省际项目。当年10月,首条省际断头路——上海青浦盈淀路与江苏昆山新乐路打通。截至今年6月,7条已建成通车。
推动一体协同,促进要素流动,许多无形的“断头路”也在打通。
作为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正酣。看得见的是打通的断头路、矗立的建筑物、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下更加清澈的河湖,摸得着的是一项项含金量十足的区域协同政策机制。
编制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出台降低跨域交易成本的“金融16条”,推进企业经营许可、资质跨域互认……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聚焦规划管理、要素流动、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示范区已经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制度性安排。
自立自强,创新路上当先锋
2017年12月,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徐州市,首先考察了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公司起重机底盘装配车间,察看智能生产线,了解智能拧紧系统、数字化装配工艺及新下线的全地面起重机成品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领,观看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操作演示,听取企业实施制造业服务化和大数据远程服务的情况汇报,同现场工人亲切交流。总书记还饶有兴致地登上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XCA220型全地面轮式起重机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技术创新细节和操作流程。
“最难忘的是总书记的嘱托: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说。
徐工集团不负总书记嘱托,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研发。3年多来,依靠自主创新,徐工在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名榜上,从第七位上升至第三位。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寄予厚望,几乎每次到三省一市考察调研,都要看一看创新成果。
2016年4月在安徽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表示,总书记对中科大所取得研究成果的肯定,对量子信息科技发展趋势的关注,令他深受鼓舞。
为了下好量子科技发展先手棋,潘建伟几乎每周都乘坐高铁,往返于上海与合肥之间,“量子科技领域,两地科研能力都强,携手合作互补”。
已在太空遨游5年多的“墨子号”,背后正是长三角区域的量子通信创新“星”链:由潘建伟担任首席科学家,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率先掌握空海量子通信技术,南京大学的超导量子计算和模拟基础研究实现突破,安徽支持中科大实现对引力诱导量子退相干模型的卫星检验……
“有了这颗‘创新之星’,就有了更多与国外顶尖科学家合作机会,量子科学边界拓展更广。”潘建伟说。
上海市政府秘书长马春雷打了个比方:沪苏浙皖,伸开去是“五指”,各有所长;握起来是“拳头”,更有力道。自主创新,需要长三角“捏指成拳,为国家办更多大事”。
在上海浦东的张江科学城,有一处建筑外形酷似鹦鹉螺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普通的X光能清晰拍摄人体组织和器官,而“鹦鹉螺”释放的光,亮度达普通医用X光的上亿倍,可广泛应用于生命、材料、环境科学等领域研发。
如今,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用户中,来自长三角区域的近一半,其中苏浙皖占32%,“鹦鹉螺”由此被称为“长三角公共实验室”。
长三角地区还搭建起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三省一市3.6万余台大型仪器、22个大科学装置实现云上预约使用,平台访问量已达135万人次。
不只是平台共享,更多的协同机制在深入探索。
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跨区域财政支持的政策标准不一,导致科技资源对接不易。为进一步突破瓶颈、提升效能,今年4月起,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工作推开,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浙江嘉善县、安徽马鞍山市首批参与。依托这一合作机制,试点区域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利用财政科技资金向长三角区域内服务机构购买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
苏州敬天爱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致力于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技术攻关,“仅凭自身技术实力,突破难度较大。”公司执行董事沈中增坦言。按照苏州市吴江区出台的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方案,区内企业向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只需自付50%费用,其余50%凭“科技创新券”由区财政补贴。“我们与上海一家科研机构签订了服务合同,享受到的改革红利实实在在。”沈中增说。
截至今年6月底,长三角创新券通用通兑平台已入驻服务机构460余家,开放服务项目8900多个,下单金额近千万元。
共建创新机制,共享创新平台,长三角科创资源正加快聚拢、加速辐射。
改革开放,加快打造新高地
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塔楼15层,面对一组屏幕,桥吊操作员黄华移动摇杆,远处的集装箱被轻轻吊起、稳稳放下。
洋山深水港,是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依托。在属于浙江舟山市的大、小洋山岛跨省域建港口,见证了长三角敢闯敢试的改革勇气、开放智慧。
2002年6月开工后,沪浙携手推进征地动迁、移民安置,保障工程建设。2005年12月,洋山深水港开港。
黄华工作的洋山港四期,已是全球最大单体全自动化智能码头,无人车24小时不间断运输。
“洋山港建成和运营,为上海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更好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洋山港建设和发展,2018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他特地视频连线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听取码头建设和运营情况介绍,希望上海把洋山港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
2020年,洋山港区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整个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则超过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长三角区域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改善营商环境,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
担当先行先试重任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致力高水平开放的制度创新,率先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形成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等一批基础性和核心制度创新成果并复制推广到全国。
江苏自贸区涵盖南京市、苏州市、连云港市。苏州工业园区当仁不让,“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机遇,加快提升园区港与太仓港、上海外高桥港和洋山港的‘水水中转’‘陆改水’航线运输能力。”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吴庆文表示。
2019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揭牌。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临港新片区要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这片改革热土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2020年,就在浦东开发开放迎来30周年之际,临港新片区交出高质量答卷:78项制度创新任务落地56项,率先实行企业名称告知承诺制,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创设的制度性成本,区内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
“我们还将积极探索政策制度创新,为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建设提供更好的政策制度供给。”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朱芝松表示。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放的大门也越开越大。2020年7月,示范区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发布,为外国高端人才在示范区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在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给予外国高端人才最长工作许可期限。
上海的“一网通办”,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的“最多跑一次”,安徽的“一次不用跑”——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比着创优,项目和人才纷至沓来。
今年5月,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举行,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分析了新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重点围绕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增强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动能等方面深入讨论,形成广泛共识。
会议明确,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高品质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深化自贸试验区联动;探索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推动长三角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一项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协同举措,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的殷切嘱托进一步落地落细落实。
洋山港四期码头泊位旁,几艘小型集装箱货运船安静地进行装载作业,江海联运船装完货物后,将沿长江一路西行,那里是中国广阔的腹地。而满载各类货物共100个标箱的X9018次中欧班列,也从浙江义乌西站启程,一路驶往中亚地区。
襟江带海的长三角,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挺立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前沿。
(本报记者谢卫群、顾春、姚雪青、游仪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