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钢:奋斗在新闻战线的“钢铁战士”
邵阳新闻在线 通讯员 李君
6月16日,骄阳似火,空气炙热,新宁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建钢扛着摄像机,在新宁县安山乡车头村的田野里边走边拍摄边采访。尽管已热得满头大汗,但他一刻也没停,为了抓紧时间完成稿子,采访完,他又马不停蹄地回去写稿。
李建钢是一位退役老兵,曾参加过1998年九江抗洪、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转业后,他用扛枪的肩膀扛起摄像机奋战在新闻业务一线,成为了全市对外宣传上稿工作的排头兵。
部队里的“优秀士兵”
1996年12月,19岁的李建钢应征入伍来到部队。在部队,他听从指挥,服从命令,学习上不松劲,训练中更不松劲。入伍不久,他就成功地完成了由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政治思想坚定,一心向党,专业素质过硬,作风纪律严格,业务精湛,被安排在通讯机要岗位工作,经常参与部队的重要任务。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李建钢与战友们临危受命,加入抗洪救灾的队伍。汹涌的洪水冲走了一袋又一袋沙袋,这时他和战友们一起跳进长江中,用血肉之躯,搭起了一堵人墙,去堵决堤口。经过奋战,他们堵住了决堤口,成功解救被困群众脱险。被江西省九江市委市政府评为“荣誉市民”。
2008年5月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李建钢所在的部队再次接到重任,参与抗震救灾和紧急通讯保障任务。在通讯岗位上有着丰富经验的李建钢第一个报名,与战友们一起奔赴汶川。山体塌方、桥梁断裂、路基损毁、通讯设施被破坏、受灾区音讯全无、情况不明……李建钢与战友们在断壁残垣中修复通讯设施,在危险高空架设通讯缆线,在废墟堆里搜索信号,解救受困群众……军旅生涯12载,李建钢多次被所在部队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1次。
新闻战线上的“钢铁战士”
2008年12月,李建钢从部队转业,2009年初被安排到新宁县广播电视台,成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转业时他已31岁,被单位小年轻称为“钢哥”,这一称谓也成为他在新领域里敢拼敢做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个全新的岗位和陌生的专业知识,李建钢没有退却,用他在部队养成的肯钻研、能吃苦的精神,从“门外汉”成长为业务骨干,独立完成了许多大型专题片采访拍摄。
2012年5月的一天,李建钢一个人肩扛十多斤重的拍摄设备,在安山乡进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采访时,为了抓拍一个镜头不慎摔倒,他当时本能地保护机器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结果造成腰椎脱节住院治疗。他放心不下工作任务,趴在病床上强忍着身体的剧痛撰写新闻稿件。陪护他的家人劝他休息,来探望的单位同事也表示愿意替他写稿,李建钢表示,自己熟悉基层情况,采访任务交给自己,自己就要坚决完成任务。
2017年六月底到七月初,新宁县发生特大洪水,李建钢不顾危险、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抗洪救灾的第一线采访工作中,为了拍摄到第一手的现场镜头资料,他经常站在浑浊腐臭的洪水中,结果发生下肢皮肤感染,又红又肿,瘙痒难当,他没有声张,只是涂点药膏继续坚持。单位领导发现后要求他注意安全和身体,不要这么拼。李建钢说:“救灾场面也是分秒必争的战场,我要用肩上的摄像机,把一线干部群众齐心奋力的事迹拍下来,这是我的职责,要干就要干好。”
2023年,为了拍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宝宝的孵化诞生场景,李建钢顶着烈日,或静静地匍匐在草丛里,或架着梯子悄悄爬上树梢,崀山茂密的树林里足足“潜伏”6天,终于拍摄到了朱鹮宝宝诞生的珍贵影像。该视频新闻先后在央视网、湖南卫视等20多家媒体播出。
虽然脱下军装,李建钢仍保持着军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带到工作中,他爱岗敬业,冲锋在前、担当作为、甘于奉献。被同事们亲切地誉为“用钢铁般意志去建功立业的老班长”。
他在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卫视、学习强国、邵阳广播电视台等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发表的新闻稿件有200多篇次。为讲好新宁故事,树立新宁形象,宣传推介百里脐橙连崀山发展理念作出突出贡献。
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新闻记者是最忙碌的职业之一,他们随时待命,也随时出发,有时为了采访、赶稿甚至通宵达旦。在这么忙碌的工作之余,他还热心公益,坚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016年,他加入本地民间公益组织大邵公益,成为一名助学关爱志愿者。关爱困境学子、关爱留守儿童、关爱老人……只要有活动,他都会从指缝里挤出时间来参加。在工作和公益时间冲突时,他常常忙完单位的任务又匆匆赶到志愿者活动现场,有时搞完公益活动,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又赶赴单位安排的拍摄现场。在公益事业中,他发挥专业特长,免费为活动拍摄图片、视频,制作新闻,义务宣传公益活动,被志愿者称为“幕后英雄”。
“作为一名党员和退役军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岗位上发挥价值,为社会做点实事,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很满足、很快乐,也很幸福。”这是李建钢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始终践行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