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袁玉华(右一)在贫困村指导脱贫工作。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李超 通讯员 何勤)从以前“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泥巴路,到现如今的“组组通”水泥路;从以前夜里出门“两眼一抹黑”,到现在150盏太阳能路灯遍布全村各个角落;从以前的破屋危房到现在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这两年来,邵阳县白仓镇瓦屋村的变化着实不小。但更让人欣慰的是,村里的贫困户越来越少,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火红。这一切,与邵阳县政府办的精准帮扶关系密切。
邓小明笑了
1月12日下午,邵阳县瓦屋村五组村民邓小明家的牛棚里一幅紧张忙碌的景象。由于天下小雨,不好出门,邓小明和妻子以及八旬的老父亲一趟趟地抱来干稻草喂牛。
2014年,在苏州打工多年的邓小明夫妇回到瓦屋村,用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和部分借款,与弟弟一起开起了“兄弟肉牛规模养殖场”,主营母牛繁育业务。然而,由于小牛从出生到成熟一般都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期间不但没有收入,而且饲养的费用还要不断投进去,这使得邓小明欠下的债务一拖再拖、无法归还。
自从县委副书记、县长袁玉华和邓小明结对帮扶之后,袁玉华不但为邓小明争取了一些补助资金,更通过畜牧专家对邓小明进行专业指导,并组织邓小明参加养殖业培训。“刚开始养牛的时候,由于不懂技术,甚至还出现过牛死亡的情况。现在,不但技术有了,县里还拨了部分资金,我的干劲更足!”由于现有的牛棚空间有限,现在的三十余头牛还挤在21间牛舍,经常出现“斗架”的情况,不但容易让牛受伤,甚至连牛栏都出现了破损。邓小明打算将自己的养殖场扩大规模,“初步打算扩大到一百头牛以上吧!”说到这里,邓小明脸上溢出了笑容。
扶贫队来了
2015年,邵阳县政府办与瓦屋村正式开展结对帮扶。两年来,在袁玉华的带领下,县政府办,特别是驻村帮扶队以村为家,为了瓦屋村尽早脱贫致富而奔忙着。
平均每月都要到村里走访调研,为村民们脱贫致富提点子、出主意,这是袁玉华这两年工作的常态。2015年10月11日,袁玉华还在瓦屋村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调度相关部门,为该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产业扶贫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政府办原主任王满元带领政府办所有干部职工到村开展“一进二访”活动,到贫村里上党课,开展结对帮扶。在发展油茶产业的工作中,政府办副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长何志宏一方面联系苗木和资金,一方面亲自上山与群众一同整地、挖凼。政府办的其他干部职工每人帮扶2—3户贫困户,帮助他们重点解决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乏力、项目资金不足等难题,为实现2017年“村出列、户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帮扶中,驻村帮扶队队员以村为家,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坚持战斗在驻村帮扶第一线,和群众打成一片,入户走访率达100%、回复率达100%、落实率达95%。在听取了村民最真实的想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之后,工作队制订了科学可行的扶贫规划。从出行、上学、就医、饮水、增收等村民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志”“智”双扶,想方设法为瓦屋村争取项目和资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培育优势产业,为瓦屋村带来了发展的不竭动力。
瓦屋村变了
沿着瓦屋村硬化后贯村达组的水泥道路一路向前,村民们的院落干净整洁,不远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的场地已经打好了基础,水渠整修一新,抬头望去,满山的油茶林正茁壮成长。完成造林整治1600亩,完成道路硬化或扩建8.97公里,道路绿化6.7公里,维修山塘水库5口、新修水井11口,新建村部1栋,安装太能路灯150盏,修建垃圾池55口,发放垃圾桶330个,新建人饮工程3处,修缮村卫生室1个、学校1座……两年来的一笔笔数据,为瓦屋村的美景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而在美景的背后,蕴藏着的是瓦屋村脱贫致富的不竭动力:驻村工作队引进的融程伟业油茶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油茶林1600亩;结合该村种养特点,发展烤烟300亩,双季稻100亩,生猪300头、牛150头、羊130只、鸡鸭3000羽,养鱼水面面积20亩,培育养殖大户4户;为6户贫困户发放小额金融贷款20万元;在建的村级光伏电站已经完成征地和三通一平,建成后规模将达到220千瓦,并网后可实现年收入26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