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一封给家乡的情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0月26日的夜晚,注定将烙印在我的生命记忆里。当我和我的5位歌手朋友、60名可爱的学生一同站在邵阳市体育中心的绿茵场边,当熟悉的开场旋律响起,我知道,我们酝酿了两个月的梦想,即将在家乡的土地上盛大绽放。

        “湖南的人,敬着湖南的神。吃着湖南的粉,辣出了湖南的魂……”《湖南的人·战湘超》这首歌,是我和儿子肖翔一起创作的:我是一个在中学音乐讲台上站了二十多年的普通教师;肖翔,一个远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读,用现代音乐编织梦想的年轻人。我们写下这些带着辣椒味、米粉香的词句,是想把湖湘人骨子里的“扎实”与“发狠”唱给孩子们听;而肖翔的编曲,则为这厚重的土地,插上了青春的翅膀。当肖翔在电话里将初版编曲放给我听时,那股既传统又潮流的冲击力,让我瞬间湿了眼眶——我熟悉的湖湘魂,被我的孩子用他的语言重新诠释了。

        那晚,在万人瞩目的赛场,听着学生们用尽全力边跳边唱“我们湖南的人,哈是扎实的人”,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这不仅仅是一首节目的成功,更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接力,在我和我的学生、我和我的孩子之间,完成了。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始终坚信,最美的教育在课堂,也在生活现场的每一次实践中。在筹备节目的日子里,我告诉孩子们:“我们不是在排一个节目,我们是在用身体,书写一封给家乡的情书。”

        排练厅成了我们最生动的德育课堂。我们一起琢磨,如何用一个舞步表现“霸蛮”,如何用一个眼神传递“傲气”。当孩子们汗水淋漓却依旧眼神明亮地反复练习时,我看到了艺术如何激发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热爱与坚持。我尤其感动于高二学生谢妮珂在演出后对我说的话:“肖老师,在球场跳舞比在礼堂紧张一百倍。但当全场球迷跟着我们一起挥手高唱时,我突然真正懂了什么叫‘为家乡而战’。”这句话,让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教育所求的,不正是这样的“顿悟”时刻吗?

        最让我和孩子们激动的是,我们的演出与当晚邵阳队的精神气质完美契合。在比对方少一人的逆境下,邵阳队顽强拼搏,最终1∶1战平劲旅衡阳队。比赛中,看台上数次响彻我们歌曲的副歌。赛后,有朋友发来信息说:“良斌,你们的歌把全场唱燃了!”我想,那是因为我们唱的不是歌,而是每一个邵阳人、每一个湖南人心中共同的情感和不屈的斗志。

        当烟花散尽、人群离去,《湖南的人·战湘超》的余音依然在我心中回荡。从《邵阳日报》视频号的初次肯定,到那夜山呼海啸的共鸣,这首歌的旅程,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让我更深地理解到,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连接课堂与生活,连接传统与未来,连接父与子,连接一所学校与一座城市的梦想。

        站在人生的中场,回望这个特别的夜晚,我倍感荣幸。我荣幸,能用我所长,为我的城市呐喊;我荣幸,能借这个机会,与我的孩子完成一次跨越代际的合作;我更荣幸,能带领我的学生们,在舞台上,完成了一次关于文化、拼搏与家乡的深刻学习。

        那夜,我和我的学生们共同证明:文化传承,从来不是课本里的冰冷文字,而是可以点燃全场、照见未来的熊熊火焰。正如我们在歌中唱的:“只要能干发狠,一切都有可能!”

        (肖良斌,任职于邵阳市第二中学)

作者:肖良斌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