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故园琴音远 丹心照山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又一次踏上了邵东市九龙岭镇新庵堂村的青石板路,只见依山傍水的“凹”字形院落静静伫立,前塘鱼跃,后岭松青。这座清同治五年始建的砖木老屋,正是人民音乐家、《游击队之歌》作者贺绿汀的故居。

        贺绿汀先生晚年总牵挂着故乡邵东的发展,他与邵东文化馆的张克刚结下了忘年交。改革开放后,张克刚先后十几次赴上海探望、采访先生,每次都能得到先生的热情接待。那时我任邵东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电视台台长,张克刚每次从上海回来,总会到我的办公室,把他和先生会面的细节、带回的资料细细讲给我听,拿给我看。

        1995年秋的一天,刚从上海回来的张克刚兴冲冲地告诉我,他这次跟先生特别提起了我,说我也在收集先生的一些资料。随即他拨通了先生家的电话,将听筒递到我手上。“您好,贺老!”因激动与紧张,我握着听筒的手有点轻颤,而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十分亲切随和的声音,没有半点大家的架子。先生笑着邀我:“下次到上海,欢迎到我家里坐坐。”我也连忙恳请他回故乡看看。电话那头,先生的笑声顿了顿,带着几分无奈:“我也想啊,可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呀。”末了,他又叮嘱我:“要是有家乡现在的影像资料,让克刚下次带来给我看看。”

        如今再次站在先生故居的铜像前,他温和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萦绕。当年他以笔为武器,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写下了震撼人心的《游击队之歌》。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34岁的贺绿汀加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组建的救亡演剧队,随队赴南京、武汉等地演出,最后到达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当时,八路军正在开展游击战,依托山地丛林灵活打击日军。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热情接待了贺绿汀一行,并向他们介绍了八路军抗战的情况,还带他们参观了当地由缴获的日军武器组建的炮兵团,贺绿汀深受触动。

        回到临时住处后,贺绿汀辗转反侧,八路军游击队伍的各种画面在脑海里闪现。一天晚上,贺绿汀在老乡家的土炕上,借着油灯,以小军鼓的节奏为灵感,先写出了旋律,然后填上歌词,一夜之间完成了《游击队之歌》的创作。1938年年初,在八路军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这首歌进行了首演,由贺绿汀亲自指挥,戏剧家欧阳山尊吹着口哨当伴奏,歌声让大家深受感染。此后,“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旋律,像战鼓般响彻神州,激励着无数军民奋勇向前。其力量,毛主席的评价是:胜过千军万马。

        而贺绿汀的音乐成就,远不止《游击队之歌》。他创作的《牧童短笛》《摇篮曲》等作品,以灵动旋律勾勒生活图景,成为中国现代音乐的经典;他还曾为《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经典影片配乐,用音乐为时代叙事;在音乐教育领域,他更是贡献卓著,推动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

        夕阳透过故居的木窗,洒在先生用过的旧书桌、乐谱架上。桌上还摆着他当年修改乐谱的钢笔,笔杆早已磨得光滑。我轻轻抚摸着桌沿,仿佛能看到先生伏案创作的身影。他写的是音符,藏的却是对祖国、对故乡最深沉的爱。

作者:荣小平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