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邵阳乡间,流传着一个生动的方言词——“云南四川”。若你耽搁久了,等你的人便会嗔怪:“你到云南四川去了?”若你说话不着边际,旁人也会笑评:“真是相隔云南四川。”可见,“云南四川”在邵阳话里,早已成了“遥远”的代名词。
那么,邵阳人为何偏偏以“云南四川”喻远?这背后,牵连着邵阳历史上两次深远的人口大迁徙。
第一次大迁徙,发生在明初。1368年朱元璋登基时,天下尚未统一,元朝残余势力与当地土司仍盘踞云贵。据《明史·傅友德传》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傅友德奉命为征南将军,率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领步骑三十万征讨云南。这三十万兵员,多从湖广地区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强征而来。战事一年后平定。据《沐英传》记载,宝庆府(今邵阳)的许多士兵留在了普安、普定一带屯田驻守,后来多娶当地苗女为妻,逐渐融入少数民族之中,其中大姓有杨、邓、李、胡、刘、罗等。
湖南文史馆馆员马少侨先生在《邵阳历史钩沉》中亦提及,1982年贵州曾三次派调查组来邵阳寻根,双方就族属问题深入交流。在查看他们搜集的晴隆县长牛《李氏族谱》抄件时,发现了一首《来路图》(又称《路途歌》),正是留守云南的邵阳兵士所作。歌中唱道:
“祖籍原是湖广省,原是湖广宝庆人。洪武十四登龙位,三丁抽一上云南。抽走十万人与马,征剿夷蛮造反人……”
歌词明确提到宝庆府被抽走了“十万人与马”,约占征滇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第二次大迁徙,则发生在明末清初。彼时四川历经战乱,人口锐减。据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尚有310万余人,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竟锐减至仅9万余人,成都全城仅剩二十余户,几近灭绝。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总督张德地上奏朝廷,建议以优惠政策鼓励湖广百姓入川垦殖。朝廷准奏,承诺提供农具种子、五年不纳粮税,地方官若能动员300人以上移民,立即官升一级。一时间,移民如潮水般涌向四川。众多族谱中因此留下了“湖广填四川”“奉旨移民”等记载。
这场始于康熙年间的移民潮,持续百余年,迁入人口超过百万,彻底重塑了四川的人口结构。《中华尹氏通志》记载的数据便是一例:明清时期湖广尹氏迁往四川的92个世系中,湖南占78个,湖北12个,贵州2个,湖南比例高达84.56%。不少名人的祖籍亦可追溯至邵阳:四川乐至的陈毅元帅,其先祖陈尧钦便是从新宁迁出;著名记者范长江的祖先自隆回移居四川内江,1939年他赴湖南采访时,还曾专程回隆回祭扫祖墓;而辛亥革命元勋、四川总督尹昌衡的家族,则源自洞口醪田尹氏。可以说,四川的许多姓氏,都是由湖南人带去的。甚至有人概括道:“全国姓氏出河南,湖南姓氏出江西,四川姓氏出湖南。”
无论是被“三丁抽一”征往云南的士兵,还是“奉旨移民”奔赴四川的百姓,总有人回乡探亲,或最终返迁故里。他们口中那“云南四川”,山高水长,路途漫漫,于是这个词便在一次次的讲述中,沉淀为邵阳人共同记忆中的“远方”。
(摘录于邵阳市文史 郭慧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