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写采访记录的曾小慧。
这是我成为记者的第六年。2019年夏天,刚走出校园的我,怀着对新闻事业的憧憬走进邵阳日报社。起初,我像所有新人一样忐忑——采访时紧张得手心冒汗,写稿时反复斟酌到深夜。但很快我便发现,在这里,我并不孤单。
一次经历,让我触摸到新闻的温度。我至今清晰记得入职后采写的第一篇人物通讯——上海交大博士放弃高薪返乡投身基层建设的故事。当时,这篇稿件被编辑老师易桂媛“看中”。有一天,她特意到办公室找到我说:“选题不错,但缺少故事和细节。博士放弃高薪返乡,不能只写口号,要写他那双沾满泥土的脚。”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新闻的温度从哪里来。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她教我如何捕捉细节,如何用文字讲故事。后来重写时,我丢掉了那些空泛的口号,开始用心去感受采访对象的喜怒哀乐——文字,真的可以鲜活起来。
另一次经历,让我见识了什么是工匠精神。2023年全国两会前夕,我接到了关于采写邵阳籍全国人大代表风采的任务。交稿那天,我请袁光宇主任指点。他把我喊到他的办公室,带着我逐字逐句地推敲,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有时为了一个词,他会反复斟酌五六遍。他说:“好稿子是磨出来的。”这种“琢磨、打磨、折磨”的精品意识、工匠态度,至今影响着我。
如果说这些前辈为我打开了新闻的大门,那么今年初调岗到评论副刊部后,师父羊长发的言传身教,则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在评论写作领域,我又变回了那个需要从头学起的新人。师父改稿从不含糊,我交上去的文章,常常被他改得满篇通红,有时甚至会被要求“回炉重造”。但无论我的初稿多么稚嫩,他总会耐心引导:“这里逻辑不够严密”“文字拖泥带水”“又落入了材料体的俗套”……他常说:“记者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被改得“面目全非”的稿件,都是我成长的路标。
在这个大家庭里,这样的温暖无处不在——线索匮乏时,有同事慷慨分享;困顿迷茫时,有前辈指点迷津……这些细碎的温暖,汇聚成照亮我前行的光。
六年时光流转,我写过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写过坚守讲台的教师,也写过默默奉献的社区工作者。镜头里,他们的笑容越来越清晰;键盘上,我的文字也渐渐有了温度。
愿多年以后,我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那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