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加新闻工作到现在,不知不觉32年就过去了。
其间,最令我难忘的便是公益路上遇到的那些暖心人、暖心事。比如牺牲在志愿服务路上的李军,他是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邵阳市“红心林”志愿者服务联合会第一任会长。
记得第一次看到李军,是在报社的办公室。他正在动员一位同事加入“红心林”。后来,一位如兄长般的好朋友,时任“红心林”秘书长的黎易堂,正式介绍我们认识了。
那时候,邵阳的志愿服务刚刚起步,红心林、大邵公益、壹心慈善等公益组织,温暖地吸引了我。我积极关注他们,刊发了不少有温度的稿件。
和李军的第一次互动,是跟着他采访一对流落在邵阳十年的兄弟。母亲失踪后,13的哥哥带着6岁的弟弟借住在原邵阳汽制厂一栋即将拆除的旧楼里,靠着社会帮助和拾荒生活。同去的,还有市社会救助站的彭志高和双清区教育局的艾春华两位结对志愿者。叩开孩子心扉后,彭志高利用出差的机会,托人在广东找到了兄弟俩的父亲。
我用文字记录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此后,我一路见证“红心林”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以及他们持续开展的助少夏令营、快乐教学乡村行等活动。除了助少,还有助老、助特、促和,我都做了大量的新闻报道。
是李军让我了解到血友病人这一特殊群体。我还记得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笑说起的心酸故事:在发现儿子患病后,孩子父亲离弃了他们。是“红心林”的帮助,让她多了一份支撑下去的力量和勇气。在李军的奔走下,“红心林”链接各类资源,从医保、就医、心理辅导甚至就业等各个方面,为我市的血友病人建立起强大的“后盾”。
也是李军让我了解到“婚姻缓冲区”这一名词。“红心林”组织一批有心理咨询、婚姻调解能力的志愿者驻守婚姻登记处,成功地挽救了一批冲动型人士的婚姻。在报社的支持下,我们在《邵阳晚报》开设了“婚姻门诊”专栏,累计发稿50多篇。
在我的印象中,李军仿佛是不知疲累的“永动机”,只要有人求助,都会尽力去帮。
高位截瘫的全国自强模范杨淑亭,当时还在自家庭院里用二手机器生产仿真花。大邵公益志愿者助学走访路过她家,后将这条新闻线索推荐给了我。我又把她推荐给了市残联和李军。李军热心地帮她联系相关扶持单位,为她出谋划策,给予各种关心。杨淑亭的成长,离不开李军温暖而有力的推手。
洞口重度残疾人张赫伦,也是我在新闻采访中认识后推荐给李军的。不能坐、立,只能躺身于轮椅的他,利用祖传秘方研制出生态防脱洗发水。李军助他成功申请了专利,获得省科技厅的项目扶持。
热心公益,让我和李军成了同道者。认识他的妻子和母亲,也是在“红心林”的志愿服务和市癌康协会的活动中。他们一家人都是善良且优秀的志愿者,让人见了就觉得温暖。李军遇难后,她们令人心疼的悲痛模样,至今还存于我的脑海。
和李军同时遇难的还有彭志高和另一位志愿者。悲痛的不仅是他们的亲友,还有“红心林”志愿者、众多的帮扶对象,乃至邵阳整个公益界。
有一次做梦,梦到李军正笑意盈盈地组织乘客上大巴。在梦中,我脱口而出:“要是李军还在,可以帮助多少人呀。”
公益路上,最为暖心的就是遇见了这些重情重义的人。
帮助别人,感动自己,这是李军经常说起的话。很多人都知道,他有个梦想,把邵阳建成“志愿者之城”。这么多年过去,我明显感受到,已经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邵阳,助人不再是“新闻”,公益已是常态。
时光会冲淡人们的记忆,但那盏温暖人心的灯始终还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