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面前 不能再承受谣言之重

【时间:2016-07-22 16:52】【来源:邵阳新闻在线】【字体:

  7月17日,据福州市“尼伯特”台风救灾及恢复重建工作情况通报会透露,厦门网民江明因冒充水利专家,在网上发布“闽清特大洪灾原因专家分析”一文,目前已被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依法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

  此前闽清网民黄勤仙在微信群传播“闽清洪灾死亡500余人,失踪110”谣言信息,已被闽清县公安局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受今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影响,福建重点侨乡闽清县16个乡镇普降特大暴雨,风情、雨情、水情历史罕见,受灾情况空前严重。闽清网民黄勤仙与厦门网民江明分别冒充政府工作人员和专家,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故意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发布关于闽清特大洪灾的不实消息,两文发布后被广泛传播,不仅引起了社会恐慌,也干扰了防汛抗灾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为什么灾害发生时,总会有些谣言在网上传播?首先,有专家认为,面对灾害,谣言发布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扮演所谓“正义”、“进步”、“探求事实真相”的“卫士”,通过发布劲爆消息、谣言,达到自我满足。

  其次,灾害发生之后,相关信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非常匮乏,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会严重威胁到民众的控制感,使得民众对于任何可能有关的信息都分外渴求。同时,灾害也对民众的个人安危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让我们感到焦虑,这使得民众更加倾向于传播负面的谣言,而这些消息反过来又验证了民众的焦虑情绪。此外,根据恐惧管理方面的研究,死亡焦虑还会让民众更加固守成见。很多信谣传谣者,并非愚不可及者,而是缺乏独立性和自控力的围观者。这些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结果就是在灾害的背景下,我们对于谣言格外缺乏抵抗力。

  第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发布渠道多、门槛低、信息接收便利,给信息接收和发布提供了全所未有的便利。如今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多样且便捷,一条说说、一个朋友圈就能让人随时了解自己的动态。有些谣言经过精心伪装在微信朋友圈传播,影响范围更广。朋友圈里的大多是亲朋好友,彼此信任度较高,因此谣言能够轻而易举地击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防备,迅速扩散。闽清网民黄勤仙的谣言信息就是在朋友圈发布的,以讹传讹,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最后,网民的自身素质不够高,没有自己客观的判断能力。很多网民面对各类信息,见风就是雨,甚至添油加醋,法律观念单薄。闽清网民黄勤仙在网络上发布含有“闽清灾后死亡500余人,失踪110人”的信息,并在信息尾部加上“闽清县救灾指挥部”字样。且不说该消息中的数据是否准确,仅看“闽清县救灾指挥部”字样,就能发现这个机构山寨意味十足。一般来说,防汛抗旱工作,均由当地政府设立的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何来的“救灾指挥部”?倘若民众在看到该消息时能多些思考和甄别,就不会被谣言牵着鼻子走。

  因此,每每灾害来临之际,除了应在最大程度上挽救灾害造成的损失,还要防止来自互联网、朋友圈等地方的消息所造成的“精神恐慌”。在造谣传谣与辟谣澄清的时间差内,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的分裂式传播,极有可能会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秩序,甚至误导防灾救灾工作,降低救援效率。在灾害面前,不能再承受谣言之重。如何避免谣言的产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控住灾害谣言传播的源头。相关部门要把信息发布作为防灾救灾的重要内容,准确有效搜集各种信息,动态权威发布,力求打破信息不对称,尽可能让社会公众充分知情,不给谣言孳生与传播的空间。

  第二,有关部门要加强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封禁造谣传谣的平台、账号,同时对相关人员依法依规惩戒,让他们为违法行为付出代价。

  第三,提高受众思辨意识,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人们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显得非常必要,每个人都应保持清醒克制,提高鉴别能力,多一些理性判断,少一些轻信盲从。平时,我们不妨多关注一些防洪减灾、逃生自救等安全知识,在灾难来临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偏听偏信,用科学常识粉碎那些不靠谱的谣言。

  第四,加大惩处力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网络谣言散布者、传播者,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2015年11月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因此,面对谣言,除了需要公众不断提高科学素养,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之外,更要靠相关部门及时主动公布信息。尤其是一旦出了灾害,相关部门千万不要藏着掖着,要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发声,压缩谣言生存空间,真正让谣言无处遁形,不能让谣言成为灾害的重负。

   

相关内容

分享到: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领导班子 - 动态消息 - 荣誉成绩 - 网站声明-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09-2023 © www.shaoyang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邵阳新闻在线 版权所有